核心原因:地光并非單一機制產生,而是多種地質過程在特定條件下發出的光。
一、顏色差異的原因 - 能量來源和發光物質不同
巖石摩擦破裂與壓電效應:
- 機制: 地震前或發生時,地殼巖石在巨大應力下發生劇烈摩擦、擠壓、破裂。這會產生:
- 電荷分離: 摩擦本身會產生靜電電荷(類似摩擦起電)。
- 壓電效應: 石英等壓電礦物在應力下會產生強大的瞬時電場。
- 發光: 這些強大的電場可以電離巖石縫隙或地表附近的空氣,形成等離子體(類似閃電或霓虹燈的原理)。等離子體中的電子躍遷會釋放光子,產生光。
- 顏色差異: 等離子體發光的顏色取決于被電離氣體的成分和電場強度。
- 主要電離空氣(氮氣、氧氣):產生藍白色、白色、藍紫色光(類似閃電或電焊弧光)。
- 如果含有特定礦物粉塵或地下釋放的氣體(如氡氣),顏色可能偏黃、綠、紅。
- 電場強度不同,激發程度不同,也會影響顏色。
地下氣體釋放與燃燒:
- 機制: 地震活動導致巖石裂隙增加、滲透性增強,被困在地下的可燃氣體(如甲烷)或活性氣體(如硫化氫)會快速釋放到地表空氣中。
- 發光:
- 自燃: 某些氣體(如磷化氫、部分硫化氫)遇到空氣可能自燃。
- 被引燃: 摩擦產生的電火花、高溫巖石、甚至地光本身(如果是電致發光)都可能引燃釋放的氣體。
- 緩慢氧化: 某些氣體在特定條件下可能發生緩慢氧化發光(類似磷火)。
- 顏色差異: 燃燒或氧化發光的顏色取決于氣體的種類:
- 甲烷: 燃燒火焰呈藍色(完全燃燒)或黃色(不完全燃燒)。
- 硫化氫: 燃燒火焰呈藍色。
- 磷化氫: 低溫氧化產生藍綠色或白色光(鬼火)。
- 一氧化碳: 燃燒火焰呈藍色。
- 混合氣體或含有雜質會產生更復雜的顏色。
土壤/巖石顆粒摩擦生熱與發光:
- 機制: 強烈震動導致土壤顆粒、巖石碎屑劇烈摩擦碰撞,產生局部高溫熱點。
- 發光: 高溫熱點可以使顆粒本身或周圍的物質(如有機物)灼熱發光(類似燒紅的木炭)。
- 顏色差異: 灼熱發光的顏色取決于溫度(黑體輻射規律):
- 較低溫:暗紅色、紅色。
- 較高溫:橙色、黃色、黃白色。
- 極高溫度(少見):接近白色。
- 發光物質的成分也會影響顏色。
大氣與光學效應:
- 機制: 地光產生后,在傳播到觀察者眼睛的過程中,會受到大氣的影響。
- 顏色差異:
- 大氣散射: 波長較短的光(藍、紫)更容易被大氣散射掉。如果地光傳播距離較遠,觀察者看到的可能是散射后剩下的紅光或黃光(類似日出日落)。
- 塵埃/水汽吸收/散射: 地震前后常伴隨揚塵或濕度變化,也會影響最終看到的顏色。
二、持續時間差異的原因 - 能量釋放過程的快慢不同
瞬時能量釋放 vs. 持續過程:
- 瞬間閃光: 由單次的巖石破裂、壓電放電、電火花引燃小股氣體或小規模爆炸引起。能量釋放集中且短暫,可能只持續零點幾秒到幾秒。
- 持續發光: 由相對緩慢、持續的過程引起:
- 大規模氣體持續泄漏并燃燒: 如果地下氣體源穩定釋放,且燃燒條件維持,光可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甚至更長。
- 持續的巖石摩擦/應力調整: 在斷層持續滑動或主震后余震調整過程中,摩擦生熱或壓電效應可能間歇性或較長時間存在。
- 土壤液化區的持續擾動: 液化區土壤顆粒的持續摩擦可能產生較長時間的光。
氣體釋放速率:
- 氣體從地下裂隙中釋放的速度決定了燃燒是瞬間爆炸(短暫閃光)還是穩定燃燒(持續火焰)。
過程規模:
- 小規模的局部破裂或氣體噴發,發光時間短。
- 大規模的斷層活動或大量氣體釋放區域,發光過程可能更長。
地下水的作用:
- 地下水參與可能影響氣體溶解/釋放速度、化學反應速率,從而影響發光持續時間。
總結與認識
成因復雜多樣: 地光不是單一現象,其背后是地震活動觸發的一系列物理(摩擦、壓電、電致發光)、化學(燃燒、氧化)過程。不同地點、不同地震、甚至同一地震的不同階段,主導的發光機制可能完全不同。
環境決定細節: 當地的地質構造、巖石礦物成分、地下水文、圈閉氣體類型和含量等因素,共同決定了在特定地點可能發生哪種發光機制,從而決定了光的顏色和持續時間。
觀測條件影響: 觀察者的位置、距離、大氣狀況、背景光污染等,也會影響對顏色和持續時間的判斷。
科學仍在探索: 雖然以上理論能解釋大部分觀測現象,但由于地光發生的不可預測性和短暫性,對其進行系統性的直接測量和驗證非常困難。地光的精確物理機制,尤其是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主導機制,仍然是地球物理學和地震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之一。
因此,地光顏色和持續時間的千變萬化,正是地震活動這個復雜巨系統在不同局部環境下,多種能量轉換和物質釋放過程的具體體現。 它提醒我們,地球內部的活動是極其復雜的,我們對它的理解還在不斷深入中。觀測和研究地光,對于理解地震物理過程和探索地震短臨預報方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