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已至,寒風呼嘯著穿過老舊居民樓狹窄的樓道間隙。往年此時,張大媽總會早早備下厚厚幾層棉被,將家中唯一的小電暖器放在床邊,一邊擔憂著電費賬單,一邊在室內裹緊棉衣,無奈地抱怨:“這暖氣片摸上去溫溫吞吞,像塊捂不熱的石頭,屋里溫度計頂多爬到16度,孩子寫作業都凍得拿不住筆!”整個小區,居民們對“暖氣”的期待,早已在年復一年的失望中磨損殆盡,只留下一個模糊的、關于“溫乎”的念想。
破局:老舊管道成“梗阻”,居民熱盼暖流
問題癥結清晰可見。小區供熱系統已運行近三十年,內部管網嚴重銹蝕、堵塞,如同一條布滿淤泥、多處滲漏的“動脈”,熱水輸送阻力巨大,熱力在輸送途中便已大量耗散。更棘手的是,各戶暖氣片采用老舊串聯方式,如同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戶循環不暢,整棟樓都受影響。底層住戶的暖氣片尚且溫熱,頂層住戶的暖氣片卻冰涼如鐵。更無奈的是,整個系統缺乏任何調節手段,居民只能被動接受“統一溫度”,無法根據自身需求調節,熱了開窗、冷了挨凍成為常態。
“我們家在頂樓西頭,那真是‘冷宮’!”居民王師傅提起往事,眉頭緊鎖,“冬天最冷那幾天,屋里溫度計就在14度上下晃悠,穿了棉襖棉褲還覺得寒氣往骨頭縫里鉆。找供熱站,人家說末端壓力不夠;找鄰居,人家也無奈。這暖氣費交得真叫一個憋屈!”王師傅的無奈,是小區眾多頂層、邊角住戶的共同心聲。
攻堅:技術升級與人文關懷雙軌并行
改造的號角終于吹響。工程啟動前,社區、街道、供熱公司聯手,在小區廣場、樓道口張貼改造示意圖,并召開多場居民議事會,詳細解釋改造方案,特別是“一戶一表、分戶控制”的核心價值。工作人員耐心答疑,尤其對老年居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以后自己屋里也能調暖氣大小了,就像調電視音量一樣方便”。面對部分居民對施工噪音、家中短暫停暖的顧慮,社區網格員主動上門溝通,承諾將施工影響降至最低,并協調供熱公司提供臨時取暖方案。
施工階段,技術升級是核心。管道革命: 徹底淘汰銹蝕不堪的舊管網,鋪設全新的、高保溫性能的PPR管道,如同為小區置換了一套強健高效的“循環系統”。施工人員嚴格遵循規范,確保焊接無漏點、保溫層包裹嚴密,最大限度減少熱能在輸送途中的損失。控制升級: 每家每戶的暖氣入口處,都安裝了清晰的數字式熱量表和精巧的溫控閥。溫控閥如同給每戶暖氣裝上了“智能開關”,居民可根據自身需要,隨時旋轉調節閥門開度,精確控制進入室內的熱量流量。系統優化: 將過去“一損俱損”的串聯系統,全面革新為“各戶獨立、互不干擾”的并聯系統。系統末端還加裝了自動平衡閥,確保無論住戶位于頂樓還是底層、近端還是遠端,系統都能智能調節壓力與流量,實現全小區均衡供熱。
煥新:指尖上的溫度與心中的暖流
改造完成后的首個供暖季,變化如春風化雨,浸潤著每家每戶。
指尖輕旋溫控閥,暖流便如約而至,精準撫平冬日的寒意。老舊管道煥然一新,串聯改并聯,讓溫暖不再有被遺忘的角落。溫度計上跳動的數字,是科技的刻度;鄰里間消散的抱怨,是人心回暖的見證。老小區供暖改造,不僅升級了管道與閥門,更重塑了居民對“溫暖過冬”的體驗與信心——從被動忍受“溫乎”的無奈,到主動掌控“舒適”的從容,從“集體大鍋飯”式的模糊供給,到“各取所需”的精準保障。
當每一戶居民都能在寒風中自如調節屬于自己的那份暖意,城市治理的深層溫度便悄然顯現:它不在宏大的敘事里,而在每一個觸手可及的閥門旋鈕上,在每一張因溫暖而舒展的笑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