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鈴蟾(Bombina orientalis)是一種小型無尾兩棲動物,以其鮮艷的腹部(橙色或紅色帶黑色斑點)和類似鈴鐺的鳴叫聲而聞名。它的成長過程遵循典型的無尾目(蛙和蟾蜍)的完全變態發育模式,經歷以下幾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形態特征顯著不同:
卵(Egg)
- 形態:
- 卵粒小,呈深棕色或黑色(動物極顏色深,植物極顏色稍淺)。
- 包裹在透明、膠狀的卵膠膜內。
- 卵通常成片狀或小團狀(不像蟾蜍那樣形成長串)附著在水中的植物莖葉、石塊或其他物體上。卵塊可能包含幾十到上百枚卵。
- 環境: 靜水或緩流水體(如池塘、水坑、溪流緩流處)。
蝌蚪(Tadpole/Larva)
- 形態:
- 早期蝌蚪: 剛孵化時體型很小,呈深棕色或黑色,有長長的尾巴用于游泳,口部位于腹面,有外鰓(很快會消失,被內鰓和皮膚呼吸取代)。眼睛小。
- 發育中蝌蚪:
- 體型: 身體逐漸增大,呈橢圓形或略扁。
- 顏色: 體色通常為深灰色、橄欖綠色或棕黑色,有時帶有深色斑點或斑紋。腹部顏色較淺,通常為灰白色或淺黃色,有時帶斑點。
- 尾部: 尾長而有力,尾鰭通常透明或略有色,尾末端鈍圓(這是與很多青蛙蝌蚪的尖尾區分的一個特征)。
- 口部: 口位于頭部腹面,呈“O”形或吸盤狀,周圍有角質唇齒(用于刮食藻類和有機碎屑)和唇乳突。沒有蟾蜍蝌蚪典型的集中唇齒帶。
- 眼睛: 位于頭部兩側,相對較小。
- 噴水孔: 位于身體左側中部(單孔)。
- 環境: 水生生活,主要在水體底層活動,以藻類、浮游生物、有機碎屑等為食。
變態期(Metamorphosis - Climax)
- 形態: 這是蝌蚪向幼蟾轉變的關鍵時期,形態發生劇烈變化。
- 后肢出現: 首先在尾部基部兩側長出小小的后肢芽,并逐漸發育成完整的后腿。
- 前肢出現: 隨后,前肢在鰓蓋(噴水孔)區域內部發育成熟,然后突然從噴水孔處“破繭而出”(這是無尾目變態的標志性事件之一)。前肢的出現通常非常迅速。
- 尾部吸收: 四肢出現后,尾巴開始逐漸萎縮、被吸收。這是變態過程中能量和物質重組的重要來源。
- 口部變化: 口裂變大,唇齒和角質頜脫落,形成適合陸地捕食的寬大嘴巴。
- 鰓退化,肺發育: 內鰓逐漸退化,肺快速發育成熟,為登陸后的呼吸做準備。
- 皮膚變化: 皮膚開始增厚,腺體發育,為適應陸地環境做準備。體色開始向成體轉變,腹部顏色可能開始顯現紅色/橙色。
- 眼睛變化: 眼睛相對變大,位置更靠上,以適應陸地視覺。
- 腸道變化: 食性從植食性/雜食性轉變為肉食性,腸道相應縮短。
- 環境: 水生到陸生的過渡期。變態高峰期的個體(四肢長出但尾未完全吸收)常在水邊淺水區或潮濕的陸地邊緣活動。
幼蟾(Juvenile Toadlet)
- 形態:
- 尾部完全消失,標志著變態結束。
- 體型極小,通常只有成體體長的1/3到1/2(約1-2厘米)。
- 體色: 基本具備成體的顏色模式,但通常更鮮艷、對比更強烈。背部多為灰綠色、橄欖綠色或灰棕色,帶有暗色斑塊或斑點。腹部底色為鮮艷的橙色或紅色,帶有醒目的黑色斑點或斑塊(這是東方鈴蟾最顯著的特征,具有警戒作用)。
- 皮膚: 皮膚相對光滑,但開始出現一些疣粒(不如成體發達)。沒有明顯的耳后腺(區別于常見的蟾蜍)。
- 外形: 身體圓潤,四肢相對較短,指(趾)端無吸盤。
- 環境: 登陸后,主要在陸地生活,棲息于潮濕的林地、灌叢、草地、溪流邊、石縫、落葉堆下等環境。開始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如螞蟻、甲蟲、蜘蛛、蠕蟲等)。仍需保持環境濕潤。
成蟾(Adult)
- 形態:
- 體型: 體長通常在4-5厘米左右(雌性略大于雄性)。
- 體色: 背部顏色多變,常見為灰綠色、橄欖綠色、灰棕色或土黃色,帶有不規則的深色(如黑色、墨綠色)斑塊或斑點,能很好地融入環境(保護色)。腹部顏色是核心特征: 底色為鮮艷的橘紅色、朱紅色或橙黃色,上面分布著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或斑塊,對比非常鮮明(警戒色)。
- 皮膚: 皮膚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疣粒(疣突)。疣粒頂端常有黑色或深色角質刺。沒有耳后腺(這是鈴蟾屬區別于蟾蜍屬的重要特征)。
- 頭部: 頭部扁平,呈三角形。吻端圓鈍。瞳孔呈心形或三角形。
- 四肢: 相對較短。指(趾)端圓鈍,無吸盤。指間無蹼或僅基部有蹼跡;后肢趾間有蹼,但蹼不發達(非全蹼)。
- 鳴囊: 雄性咽喉部有深色的內聲囊(鳴叫時鼓起),能發出類似鈴鐺的“叮-叮-?!被颉皣?嚶-嚶”的鳴聲(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
- 環境: 水陸兩棲,但主要在陸地活動。繁殖期(春季至夏季)會回到靜水或緩流水域(池塘、水坑、溪流邊)進行抱對和產卵。非繁殖期棲息于潮濕的陸地環境。以各種小型陸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冬季在陸地冬眠(常在土洞、石縫、朽木下)。
總結關鍵形態差異:
階段
核心形態特征
環境
卵
深色卵粒,包裹在透明膠膜中,成片狀/團狀附著。
水生
蝌蚪
深色身體,淺色腹,尾長而有力末端鈍圓,口腹位有唇齒,無四肢,單側噴水孔。
水生
變態期
后肢先出現,前肢從噴水孔“破出”,尾逐漸吸收,口裂變大,體色開始轉變。
水陸過渡
幼蟾
尾消失,體型小,體色鮮艷(尤其腹面),皮膚較光滑,無耳后腺。
陸生
成蟾
體型中等,背部保護色(綠/灰/棕+深斑),腹部鮮艷警戒色(紅/橙+黑斑),皮膚粗糙多疣粒,無耳后腺,瞳孔心形。雄性有內聲囊。
水陸兩棲
了解這些階段和形態變化,有助于在野外識別不同發育時期的東方鈴蟾,并理解其生活史和生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