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山珍”:竹筍在歷代文獻中的記載與古人的食用智慧
竹筍,這枚破土而出的“山珍”,其鮮嫩清雅之味,早已穿越千年時光,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從先秦典籍到明清筆記,歷代文獻不僅記載了竹筍的身影,更凝聚了古人對自然饋贈的深刻理解與精妙智慧。
一、文獻中的千年身影:從“其蔌維何”到“蔬食第一”
- 先秦發軔,初露端倪: 中華文明對竹筍的認知源遠流長。《詩經·大雅·韓奕》中“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的記載,將竹筍與香蒲并列,作為當時重要的蔬菜品種,印證了其食用歷史的悠久。成書于戰國至漢初的《爾雅·釋草》則進一步細致區分:“筍,竹萌也”,并記載了“?”(tái,指冬筍)、“?”(zhòu,指竹行鞭時未出土的筍)等不同形態的竹筍名稱,展現了古人觀察的細致入微。
- 魏晉南北朝:農書中的系統總結與烹飪初探: 這一時期,竹筍的栽培、采收與利用知識在農書中得到系統總結。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專辟《種竹》篇,詳細介紹了竹子的種植技術,其中自然包含竹筍的培育。尤為珍貴的是,書中記載了“淡竹筍法”與“?(tái)筍法”兩種早期竹筍加工保存方法,利用鹽水或米粥發酵腌制,使筍的鮮味得以延長,體現了古人對抗自然時效的智慧。
- 唐宋盛世:文人的詠嘆與食譜的升華: 竹筍在唐宋時期迎來了文化地位的高峰。文人墨客不吝筆墨,賦予其高潔的文化意象。白居易“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的描繪,將剝筍的瞬間化為詩意的藝術享受。蘇軾“飽食不嫌溪竹瘦”的灑脫,陸游“味抵駝峰牛尾貍”的盛贊,無不彰顯竹筍在士大夫心中的美味地位。同時,筍的食用方式也走向精致化。林洪《山家清供》記載的“傍林鮮”(在竹林中現采鮮筍,就地煨烤)、“筍蕨餛飩”等,追求食材本味與自然野趣的結合,體現了宋代飲食美學的“清雅”之風。陳仁玉《菌譜》雖以菌類為主,也提及竹筍作為山珍的代表性地位。
- 明清集大成:百科全書式的記載與食俗的普及: 明清時期,竹筍的記載更為豐富多元。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菜部”詳述竹筍的性味(甘、微寒)、功效(開膈、消痰、利水、通便),并記錄了不同竹種(淡竹、苦竹、?竹、箭竹)筍的特性與藥用價值,反映了“藥食同源”的傳統理念。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則匯集了多種筍饌及保存方法。清代袁枚《隨園食單》更將“筍”列為“雜素菜單”之首,稱其為“蔬食中第一品”,并強調“素宜白水,葷用肥豬”,道出了烹制竹筍的味覺精髓——清鮮與肥美的辯證統一。各地方志與筆記中關于“腌筍”、“筍干”、“玉蘭片”(精制筍干)制作及節令食筍習俗的記載,也反映了竹筍已深入民間日常生活。
二、古人的食用智慧:順應天時,巧奪造化
古人在漫長的實踐中,積累了與竹筍共處的非凡智慧,主要體現在:
- 辨時采擷,因材施烹: 古人深諳“食其時”之理。春筍(毛竹筍等)、鞭筍(夏季竹鞭嫩頭)、冬筍(冬季未出土的毛竹筍)各有其最佳賞味期和獨特風味。春筍鮮嫩,多用于炒、燒、拌;冬筍肉質厚實,味道尤為鮮美,被視為筍中上品,常作宴席佳肴;鞭筍則更顯脆嫩清爽。不同筍種(如毛竹筍、淡竹筍、苦竹筍)的烹飪方法也因材而異,苦竹筍常需焯水去澀。
- 精于貯存,以延其鮮: 竹筍時令性強,古人發明了多種保存方法以延長其食用期:
- 干制: 制作筍干(玉蘭片是其中精品),通過日曬或烘烤脫水,便于長期保存和運輸,復水后仍能保持一定風味,極大地拓展了竹筍的食用時空。
- 腌制: 利用鹽或發酵手段(如《齊民要術》所載),制成咸筍、酸筍(如南方常見的“酸筍”),形成獨特風味,開胃下飯。
- 窖藏保鮮: 《山家清供》提及“用沙土隔藏,或盛于籮中,懸于當風處”,利用沙土保濕或通風降溫,延緩新鮮竹筍的腐敗。更智慧的土法是利用竹籜包裹鮮筍,埋入濕潤的黃泥土中,可有效保鮮數月之久。
- 烹制有道,以彰其美: 古人深知竹筍“至清至鮮”的特性,在烹飪上講究揚長避短:
- 除澀提鮮: 對含有草酸等物質的竹筍(尤其是苦筍類),必先焯水(古稱“瀹”yuè)以去除澀味和部分草酸,提升口感。
- 葷素搭配,相得益彰: 袁枚“葷用肥豬”一言道破關鍵。竹筍自身含氮物質(呈鮮味)豐富,但脂肪含量極低。與富含油脂的肉類(如豬肉、火腿、咸肉)或高湯同烹,油脂能充分溶解和攜帶筍的鮮香物質,達到“有味者使其出,無味者使其入”的境界,如經典的“腌篤鮮”(咸肉、鮮肉燉春筍)、“筍燒肉”即是此理典范。素烹則重清雅,如雪菜炒筍、油燜筍,以突出筍之本真清鮮。
- 刀工與火候: 根據筍的質地和菜品要求,講究切法(片、塊、絲、丁)和火候掌控,力求口感脆嫩。
- 藥用與養生: 古人將竹筍納入食療養生體系。《本草綱目》等醫籍記載其具有清熱化痰、利膈爽胃、通便利水、解渴益氣等功效。其低脂、低糖、高纖維的特性,符合傳統養生中“清淡”的要求,被視為“刮油去膩”的佳品,尤其在年節魚肉之后食用。
三、從山野到殿堂:文化意蘊的升華
竹筍不僅滋養了古人的胃,更滋養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它成為文人雅士寄托情懷的載體:
- “蔬中尤物”與“清供”象征: 其生于山林,潔凈無染,滋味清雅脫俗,被賦予高潔、清雅的品格,成為文人“山家清供”的理想代表,與隱逸、淡泊的生活理想相聯。
- 春之使者與生機象征: “雨后春筍”的蓬勃生命力,使之成為春天、生機與希望的象征。
- 文人雅趣的見證: 蘇軾、陸游等大文豪對筍的嗜好與詠嘆,將食筍提升為一種充滿詩意和哲理的文化活動。
結語
一枚小小的竹筍,承載著中華文明對自然時序的敏銳感知、對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對保存技術的巧妙發明以及對飲食美學的執著追求。從《詩經》的古老吟唱,到《隨園食單》的精妙總結,文獻中的字字珠璣,無不閃耀著古人“順天時、用地利、求人和”的生存智慧與生活藝術。當我們今日品嘗一盤鮮嫩的油燜春筍或一盅濃郁的腌篤鮮時,唇齒間回蕩的,正是這跨越千年的山野清韻與古老智慧的回響。這份對自然的尊重、對美味的探索和對生活的熱愛,早已融入文化血脈,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