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又稱蓬蒿、蒿菜)這種看似普通的蔬菜,在中國古代文人筆下,確實承載著豐富的生活情懷與文化意蘊。它不僅是餐桌上的清蔬,更成為了一種精神符號,折射出文人雅士的隱逸之趣、清貧之志、自然之思以及對生活本真的珍視。其背后的歷史情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讀:
一、山野之味,隱逸之思
茼蒿常生于山野田埂,自帶一股清苦野香。這種天然去雕琢的氣質,與文人追求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隱逸理想高度契合。
- 陸游的“人間跡可逃”: 南宋詩人陸游在《初歸雜詠》中寫道:“小園五畝剪蓬蒿,便覺人間跡可逃。” 園中親手剪下的茼蒿,成為他構筑精神家園的象征。剪茼蒿這一尋常農事,被他賦予了逃離俗世紛擾、尋求心靈寧靜的深刻意義。茼蒿在這里,是田園生活的具體化身,是精神自由的載體。
- “咬得菜根”的象征: 古人常言“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常被歸于《菜根譚》精神)。茼蒿作為“菜根”的一種,其清苦之味,象征著甘于清貧、耐得寂寞、磨礪心志的生活態度。能安于享用茼蒿這樣簡單樸素的滋味,意味著具備了在困境中堅守、在淡泊中奮進的品格。
二、清貧之友,簡樸之志
在物資匱乏或生活困頓之時,茼蒿因其易生、易得,成為維系生計的重要蔬菜。文人在書寫清貧生活時,茼蒿常作為主角出現。
- 蘇軾的“風霜甑中”: 蘇軾一生多次被貶,生活清苦。他在海南時,物質極度匱乏,曾寫下“漸喜風霜近甑中”的詩句(《用過韻,冬至與諸生飲酒》)。雖然此句并非特指茼蒿,但“甑”(古代蒸飯的瓦器)中蒸煮的,正是包括茼蒿在內的各種野菜蔬食。風霜侵襲下的茼蒿等野菜,成了他直面困境、安貧樂道的物質依托和精神慰藉。茼蒿代表了在最艱難時刻依然能維持生命尊嚴的簡樸食物。
- 陸游的“瓦盆麥飯”: 陸游在《野飯》中描繪:“瓦盆麥飯伴鄰翁,黃菌青蔬放箸空。” 雖然“青蔬”泛指,但茼蒿作為春季常見的時令蔬菜,極有可能是其中一員。與鄰翁共享瓦盆麥飯、清蔬野菌的場景,充滿了鄉野情趣和安于清貧的自足感。茼蒿是這種簡樸、真摯、充滿人情味生活的見證者。
三、春盤之珍,時令之韻
茼蒿是典型的春季蔬菜,其鮮嫩翠綠與勃勃生機,使其成為古人感知春天、享受時令的重要載體。
- “春在溪頭薺菜花”的延伸: 辛棄疾名句“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鷓鴣天·代人賦》),雖寫薺菜,但同樣適用于茼蒿。它們都是溪頭田畔報春的使者。文人欣賞茼蒿,不僅在于其味,更在于它承載的春天氣息和自然節律。品嘗鮮嫩的茼蒿,就是在品味春天本身。
- “春盤”的點綴: 古代立春有食“春盤”的習俗,將時令蔬菜、果品、餅餌等置于盤中,取迎新之意。杜甫《立春》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雖然“生菜”可能泛指,但鮮嫩的茼蒿以其獨特的清香和翠色,極有可能成為“春盤”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象征著春天的生機與希望。
四、本草之識,養生之悟
茼蒿在古代也被視為有藥用價值的蔬菜。
- 《本草綱目》的記載: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茼蒿:“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 這種對茼蒿藥用價值的認識,也影響了文人對它的態度。食用茼蒿,不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順應自然、調理身心的養生之道。這體現了古人“醫食同源”的生活智慧。
- 《救荒本草》的救急: 明代朱橚的《救荒本草》將茼蒿(蒿菜)列入其中,詳細描述其形態、食用方法。這凸顯了茼蒿在困難時期作為“救命菜”的重要角色。這種歷史背景,也為文人筆下的茼蒿增添了一份堅韌、實用和與民生疾苦相連的底色。
五、煙火之趣,生活本真
文人并非總是不食人間煙火。書寫日常飲食,包括烹飪茼蒿,本身就是對真實生活的熱愛和對平凡之美的發現。
- 烹飪之樂: 陸游在《蔬食戲書》中寫道:“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貴珍詎敢雜常饌,桂炊薏米圓比珠。還吳此味那復有,日飯脫粟焚枯魚。” 雖然此詩未直接寫茼蒿,但其對普通食材(韭黃、豬肉、薏米、粟米、魚)的細致描繪和由衷贊美,體現了他對日常飲食的濃厚興趣和品味能力。將茼蒿這樣普通的蔬菜做出美味,同樣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和樂趣。
- “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的名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道出了文人雅士對生活真味的領悟。一碗清淡的茼蒿湯羹,其滋味或許不如山珍海味濃烈,但它所代表的簡單、純凈、平和的生活狀態,正是“清歡”的絕佳詮釋。茼蒿之味,即是“清歡”之味。
結語:平凡蔬菜中的詩意棲居
茼蒿在古代文人筆下,絕非僅僅是盤中餐。它承載著:
- 隱逸山林的向往(陸游的“人間跡可逃”)
- 安貧樂道的堅守(蘇軾的風霜甑中、陸游的瓦盆麥飯)
- 感知自然的敏銳(春盤時令、溪頭春意)
- 養生惜命的智慧(本草記載、救荒之用)
- 品味生活的本真(烹飪之趣、清歡之味)
它從一種普通的田間蔬菜,升華為一種文化符號,象征著文人對簡樸、自然、真實、有尊嚴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在咀嚼茼蒿的清香微苦時,文人們品味的不僅是時令的饋贈,更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理解與珍視。茼蒿的歷史,就是一部融入中國文人生活美學和處世哲學的微觀史,在平凡中見深遠,在煙火氣中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