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歷史記載的考證,這個說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誤解或混淆。 鵝在古代確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主要不是作為傳遞信息的“信使”,而是作為警戒者、報警者或守衛者。
以下是詳細的分析和解釋:
鵝的著名歷史角色:警戒者(而非信使)
- 最著名的例子:古羅馬的“圣鵝” (Sacred Geese of Juno)
- 事件背景: 公元前390年,高盧人圍攻羅馬城。羅馬守軍退守到卡皮托爾山。高盧人試圖在夜間攀爬陡峭的懸崖進行偷襲。
- 鵝的作用: 卡皮托爾山上朱諾神廟里飼養的鵝,以其極其敏銳的聽覺和領地意識,在高盧人攀爬時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叫聲和撲打翅膀的聲音。
- 結果: 鵝的警報聲驚醒了羅馬守軍(據說當時狗都沒叫)。羅馬人成功擊退了高盧人的夜襲,保住了最后的堡壘。
- 歷史意義: 這個事件被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等人詳細記載,成為羅馬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傳說。鵝因此被羅馬人視為拯救城市的功臣和神圣的動物(朱諾的圣物)。
- 核心功能: 在這個經典案例中,鵝的作用是通過叫聲和騷動來發出入侵警報,而不是攜帶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遞到另一個地方。它是在原地履行警戒職責。
為何鵝不適合做信使?
- 飛行能力有限: 家鵝(由灰雁馴化而來)雖然保留了一定的飛行能力,但遠不如鴿子(尤其是信鴿)那樣擅長長途、定向、快速的飛行。它們體型較大,飛行距離和高度都受限。
- 缺乏歸巢本能: 信鴿最核心的能力是強烈的“歸巢本能”,能將信息從A地帶回它認為是“家”的B地。鵝沒有經過專門培育出這種用于通信的、可靠且強烈的歸巢本能。
- 不易訓練和攜帶: 鵝體型大、食量大、叫聲響亮,訓練和攜帶它們進行信息傳遞非常不便且效率低下,遠不如小巧、安靜、歸巢能力強的鴿子。
- 目標明顯: 一只攜帶信息的鵝在空中或地面都非常顯眼,容易被攔截或射殺,保密性和成功率低。
可能產生混淆的原因:
- “警戒”與“傳遞”的模糊: 鵝的叫聲確實“傳遞”了“有危險”這個信息給人類,但這是一種就地、實時的、被動的警報,與主動將具體內容(如信件、口信)從A點送到B點的“信使”功能有本質區別。人們可能將這種“傳遞警報”的功能籠統地理解為“信使”。
- 文學或民間故事的演繹: 在一些非歷史的文學、寓言或民間故事中,可能會出現動物(包括鵝)被賦予擬人化能力傳遞信息的橋段。但這不能作為歷史事實的依據。
- 與其他動物的混淆: 鴿子(信鴿)作為信使的歷史悠久且證據確鑿。可能有人將鳥類信使的概念泛化,錯誤地包含了鵝。
- “鵝毛筆”的聯想: 鵝毛(翎)在中世紀至近代是重要的書寫工具(鵝毛筆)。人們可能將“書寫工具”與“信息傳遞者”產生聯想,但這完全是兩回事。
古代真正的信使:
- 信鴿: 這是最古老、最可靠、應用最廣泛的動物信使,其歷史可追溯至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并在戰爭、商業、外交中廣泛使用,直到近代通訊技術出現。
- 人: 驛卒、信使、跑腿、傳令兵是古代信息傳遞的主力。
- 馬/驛站系統: 用于快速傳遞人員和重要文件(如中國、波斯、羅馬的驛站系統)。
- 其他(較少見或特定情況): 如狗(短距離)、船(跨水域)、烽火/旗語/鼓聲(視覺/聽覺信號,非攜帶具體內容)等。
結論:
歷史記載清晰地表明,鵝在古代(尤其是古羅馬)因其警覺性高、叫聲響亮而被廣泛用作警戒動物和“活警報器”,在保衛家園、軍營、糧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通過發出噪音來警告人類有入侵者或異常情況,這是一種就地報警功能。
然而,將鵝視為“常被當作信使”的說法,缺乏可靠的歷史證據支持,并且與鵝的生理特性(飛行能力弱、無可靠歸巢本能)和實際用途(警戒而非傳遞)相悖。 這很可能源于對“警報傳遞”功能的誤解,或者與真正作為信使的鴿子混淆了。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鵝在古代是重要的警戒者和報警者,而非信使。 古代最著名、最高效的動物信使是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