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留存歷史”。
古建筑測繪工程師的核心工作:
精準記錄: 獲取古建筑精確的三維幾何尺寸、空間關系、結構特征。
信息采集: 記錄建筑材質、構造做法、裝飾細節、殘損病害、歷史痕跡等。
現狀存檔: 建立數字化的、可長期保存的、可回溯的建筑檔案。
分析基礎: 為結構安全評估、病害成因分析、保護方案設計、修復施工提供依據。
虛擬復原/展示: 為數字化展示、虛擬復原、沉浸式體驗提供數據基礎。
預防性保護: 通過定期測繪,監測建筑形變、病害發展,實施預防性保護。
現代技術在古建筑測繪中的關鍵應用:
現代技術極大地提升了測繪的精度、效率和信息豐富度,克服了傳統手工測繪的局限(如高空、狹窄空間、復雜曲面難以測量,效率低,易出錯):
三維激光掃描:
- 原理: 發射激光束,測量光束打到物體表面反射回來的時間或相位差,精確計算距離,每秒可獲取數十萬至上百萬個點的空間坐標(點云)。
- 優勢:
- 超高精度: 毫米級甚至亞毫米級精度,忠實記錄每一個細節。
- 非接觸式: 對脆弱古建無損傷風險。
- 高效率: 短時間內獲取海量數據,尤其適合復雜形體和大體量建筑。
- 全面性: 能獲取難以觸及的部位(如屋頂、藻井、梁架內部)。
- 客觀記錄: 真實反映建筑現狀,包括變形、殘損。
- 應用: 獲取建筑整體及關鍵構件的精確三維點云模型。是建立高精度三維模型的基礎。
近景攝影測量:
- 原理: 通過從不同角度拍攝大量有重疊度的照片,利用計算機視覺算法,自動匹配同名點,解算出物體的三維坐標和表面紋理,生成密集點云、三角網模型和真實紋理貼圖。
- 優勢:
- 高紋理真實感: 直接獲取建筑表面的真實色彩和紋理細節(如彩畫、磚雕、石刻)。
- 靈活性: 設備相對輕便(相機、手機),適合各種環境。
- 成本相對較低: 尤其對于紋理細節要求高的場景。
- 應用: 與激光掃描互補,用于記錄建筑表面色彩、紋飾、雕刻細節;生成帶真實紋理的三維模型;制作正射影像圖(用于立面圖、展開圖)。
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
- 原理: 搭載多鏡頭相機的無人機,從垂直和多個傾斜角度拍攝建筑及周邊環境,結合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生成帶紋理的三維實景模型和正射影像圖。
- 優勢:
- 鳥瞰視角: 輕松獲取屋頂、院落全景等傳統難以到達的視角。
- 高效覆蓋大范圍: 快速完成大型古建群或遺址的測繪。
- 環境關聯: 記錄建筑與周邊環境的整體關系。
- 應用: 古建群整體測繪、屋頂結構測繪、遺址區地形地貌與建筑關系測繪、制作正射影像底圖。
建筑信息模型:
- 原理: 在精確的幾何模型(通常由點云或攝影測量模型轉化而來)基礎上,賦予建筑構件屬性信息(如材料、年代、構造做法、歷史信息、病害記錄、修復方案等),構建一個包含幾何和非幾何信息的結構化數據庫。
- 優勢:
- 信息集成: 將幾何、屬性、文檔、過程信息集中管理。
- 可分析性: 支持結構分析、能耗模擬、空間分析、工程量統計等。
- 全生命周期管理: 貫穿古建保護、研究、修復、監測、管理的全過程。
- 可視化表達: 直觀展示復雜結構和信息。
- 應用: 構建古建“數字孿生體”,作為保護工程的核心信息平臺。例如,為一座古塔建立BIM模型后,工程師可以模擬地震對其影響,精確計算修復所需磚瓦數量,并記錄每一次修復的詳細信息。
地面激光雷達與手持式掃描儀:
- 地面激光雷達: 通常指架站式掃描儀,是獲取高精度點云的主力。
- 手持式激光掃描儀: 輕便靈活,適合掃描復雜、精細的局部構件(如斗拱、雀替、木雕、石刻、彩畫邊框),或作為架站式掃描的補充,在狹窄空間內作業。能快速獲取高密度點云。
全景攝影與高清紋理采集:
- 全景攝影: 記錄建筑內部空間或特定視角的全景影像,用于虛擬導覽或現狀記錄。
- 高清紋理采集: 使用高分辨率相機和專業燈光,拍攝關鍵部位(如壁畫、匾額、雕刻)的超高清照片,用于細節研究、復制或數字化展示。
多源數據融合與處理軟件:
- 關鍵環節: 將不同來源、不同精度的數據(點云、照片、視頻、傳統測量數據、歷史圖紙、文獻資料)進行精確配準、融合和處理。
- 軟件工具: 使用專業的點云處理軟件、BIM軟件、攝影測量軟件、GIS軟件等,進行去噪、抽稀、建模、貼圖、屬性賦值、繪圖、分析、管理和發布。
古建筑測繪工程師如何運用這些技術:
前期規劃: 明確測繪目標、精度要求、成果形式。根據建筑特點、環境條件、預算選擇合適的儀器組合和技術路線。
現場踏勘與布站: 熟悉建筑,規劃掃描站位置、攝影路線、控制點布設,確保覆蓋完整、數據有效拼接。
數據采集: 操作激光掃描儀、無人機、相機等設備進行現場掃描和拍攝。同時進行必要的傳統手工測量(如關鍵尺寸復核、隱蔽部位測量)和詳細的人工勘查記錄(材質、病害、工藝)。
數據預處理: 下載、整理原始數據,進行初步質量檢查。
數據處理與建模: 這是核心工作環節:
- 點云配準、去噪、抽稀。
- 基于點云生成三維幾何模型(Mesh或BIM參數化模型)。
- 攝影測量處理,生成紋理模型并與幾何模型匹配。
- 將手工測量數據、勘查信息錄入模型。
- 在BIM平臺中構建結構化模型,添加豐富屬性信息。
成果制作: 從模型中提取或繪制符合規范的二維圖紙(平立剖、大樣圖)、生成三維可視化模型、制作正射影像圖、生成工程量清單、編寫測繪報告、構建BIM數據庫。
分析與應用: 利用模型進行變形分析、病害標注與管理、虛擬修復方案模擬、結構計算輔助、展示宣傳素材制作等。
數據管理與歸檔: 將原始數據、中間成果、最終成果按規范進行長期存儲和管理,確保數據安全、可回溯、可利用。
挑戰與未來:
- 成本與技術門檻: 高端設備和軟件成本高,操作和數據處理需要專業技能。
- 復雜環境適應性: 強光、風雨、狹窄空間、遮擋物等對數據采集有影響。
- 海量數據處理: 需要強大的計算資源和高效的算法。
- 信息深度與標準化: 如何更智能地識別構件、提取特征、理解構造邏輯,以及BIM在遺產領域的標準完善。
-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 AI在點云分割、構件識別、病害檢測、自動建模等方面潛力巨大。
- 實時監測: 結合傳感器網絡,實現古建筑形變和環境的長期、自動化監測。
總結:
古建筑測繪工程師是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橋梁。他們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攝影測量、無人機、BIM等現代技術,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效率和豐富度,捕捉和留存古建筑的幾何形態、空間關系、構造細節、材質紋理、歷史痕跡和殘損信息。這些高精度的數字化檔案,不僅是研究和保護工作的基石,更是留給未來的寶貴遺產,確保即使實體建筑歷經滄桑甚至消失,其蘊含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也能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得到永續傳承。現代技術讓“毫厘畢現”地記錄歷史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