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curbita pepo)作為餐桌上常見的蔬菜,其實藏著不少讓人意想不到的冷知識。這些點即使是資深植物愛好者也可能覺得新奇,一起來看看吧:
它和西瓜是“堂兄弟”關系:
- 雖然名字帶“葫蘆”,口感也像瓜,但西葫蘆在植物分類學上屬于葫蘆科南瓜屬。
- 它和西瓜(葫蘆科西瓜屬) 是“堂兄弟”,和南瓜、筍瓜(同屬南瓜屬) 是“親兄弟”。它們都共享葫蘆科這個大家族。
“西葫蘆”名字里的“西”字有講究:
- 中文名“西葫蘆”非常直白地揭示了它的來源——“西方的葫蘆”。它原產于北美洲南部(墨西哥一帶),是地理大發現后(約16世紀)才傳入歐洲,進而傳入中國的舶來品。這個“西”字,點明了它的外來身份。
它其實是“未成熟的果實”:
- 我們吃的嫩西葫蘆,是植株在幼果期就被采摘下來的果實。如果任其自然成熟,它會變得巨大、堅硬、果皮顏色加深(黃或橙),果肉纖維化,種子變硬,完全變成另一個模樣——更像一個小型的、長條形的老南瓜(因為它們本就是同種)。成熟的西葫蘆通常只用于留種或喂牲畜。
花朵是昂貴的珍饈:
- 西葫蘆的雄花和雌花都是可食用的,而且風味獨特,帶著淡淡的瓜類清香,口感軟嫩。在意大利、法國等地中海國家以及墨西哥等地,油炸西葫蘆花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名菜或開胃菜。
- 由于花朵嬌嫩易損,采摘和運輸成本高,且花期有限,西葫蘆花在市場上往往比西葫蘆果實本身要貴得多,是名副其實的“貴族食材”。
雌雄異花,蜜蜂是“紅娘”:
- 西葫蘆是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即同一株植物上既有雄花也有雌花。雄花負責提供花粉,雌花底部帶有膨大的子房(就是未來的小西葫蘆)。
- 自然狀態下,主要依靠蜜蜂等昆蟲傳粉才能結果。如果昆蟲活動少(比如陽臺種植、溫室大棚),就需要人工授粉(用棉簽或毛筆把雄花的花粉抹到雌花的柱頭上),否則容易“化瓜”(雌花下面的小瓜長不大就黃化脫落)。
未成熟的種子可能有毒(但不必恐慌):
- 西葫蘆屬于葫蘆科,這個科的一些植物(如某些觀賞葫蘆、苦瓜近親等)會產生葫蘆素,這是一種味道極苦且有潛在毒性的化合物,食用過量會引起不適。
- 雖然現代栽培的食用西葫蘆品種經過長期選育,葫蘆素含量極低,基本沒有苦味和毒性。但在極端條件下(如高溫干旱、病蟲害嚴重、雜交退化等),個別植株可能會產生較多的葫蘆素,使果實變苦。
- 重要提示: 如果吃到味道明顯發苦的西葫蘆或西葫蘆花,千萬不要食用! 立即吐出并漱口。苦味是葫蘆素的警示信號。
與南瓜的“命名混亂”:
- 在英語世界,西葫蘆常被稱為 “Courgette”(英式英語)或 “Zucchini”(美式英語、澳式英語等),這兩個詞都源自意大利語。
- 更令人困惑的是,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部分地區,人們習慣把西葫蘆叫做 “Baby Marrow”。而在意大利,“Zucchino”(單數)指的是一種深綠色、長條形的西葫蘆,而“Zucchina”則可能指代其他瓜類。
- 中文里“西葫蘆”和“筍瓜”(Butternut Squash)在一些地方也可能有混稱的情況。
極易雜交的“社交達人”:
- 西葫蘆(Cucurbita pepo)這個種內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品種多樣性,除了常見的綠皮、黃皮長條西葫蘆,還包括許多種類的南瓜(如橡子南瓜、西葫蘆南瓜Spaghetti Squash)、小南瓜、以及一些觀賞南瓜。
- 最有趣的是,這些同屬于Cucurbita pepo種的不同品種之間非常容易雜交。如果你在花園里同時種植了不同品種的西葫蘆、小南瓜、甚至某些觀賞南瓜,它們之間通過昆蟲傳粉,結出的種子第二年種下去,很可能長出形態、顏色、口味都讓你大吃一驚的“混血兒”!這對于想嘗試育種或保存純種的花園愛好者來說是個挑戰,但也充滿了意外驚喜。
二戰時的“咖啡”替代品: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咖啡豆短缺,一些地區(如德國)的人們嘗試用各種東西烘焙磨粉作為咖啡替代品。其中一種就是用烘烤過的西葫蘆籽。雖然味道肯定和咖啡不同,但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也算是一種無奈之下的“發明創造”。
曾是意大利的“鄙視鏈”底端?
- 別看現在西葫蘆(Zucchini)是意大利美食的代表蔬菜之一,但在它剛傳入意大利時(大約19世紀),主要作為飼料喂牲口,或者只有非常貧窮的人才吃。后來才逐漸被發掘出美味,登上大雅之堂,完成了從“豬食”到“珍饈”的逆襲。
這些冷知識是不是讓你對熟悉的西葫蘆刮目相看了?下次在菜市場看到它,或者在花園里種植它時,想想它背后的這些有趣故事吧!植物愛好者們,下次聚會聊天又有新談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