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礦石到金屬制品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種學科(地質、化學、物理、冶金、材料、機械、自動化等)和眾多高精尖技術。整個過程可以大致分為幾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都包含復雜的技術:
一、 勘探與采礦
地質勘探技術:- 地球物理勘探(重力、磁法、電法、地震、遙感)。
- 地球化學勘探(土壤、巖石、水系沉積物、植物地球化學)。
- 鉆探技術(巖心鉆探、反循環鉆探等)。
- 資源建模與儲量評估(三維地質建模軟件)。
采礦技術:- 露天開采: 大型爆破技術(精確控制爆破)、巨型電鏟/液壓鏟、超大型礦用卡車運輸、邊坡穩定性監測與控制。
- 地下開采: 豎井/斜井開拓、巷道掘進技術(鉆爆法、TBM掘進機)、充填采礦法(膠結充填)、房柱法、崩落法、地壓監測與控制、通風系統設計與優化。
- 原地浸出/生物浸出: 適用于低品位或特定類型礦石(如某些鈾礦、銅礦),通過注入化學溶液或利用微生物在礦體內直接溶解金屬。
二、 選礦
目的是將礦石中有用礦物與脈石礦物分離,提高金屬品位。這是非常關鍵且技術密集的環節。
破碎與磨礦:- 多段破碎(顎式破碎機、圓錐破碎機、反擊式破碎機)。
- 多段磨礦(球磨機、棒磨機、半自磨機、礫磨機),目標是達到礦物充分解離的粒度。
- 分級技術(水力旋流器、篩分)。
物理分選:- 重力選礦: 利用密度差異(跳汰機、搖床、螺旋溜槽、離心選礦機)。
- 磁選: 利用磁性差異(弱磁選、強磁選、高梯度磁選)。
- 電選: 利用導電性差異。
浮選: 最重要的選礦技術之一,尤其適用于細粒嵌布的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礦。- 利用礦物表面物理化學性質(親水性/疏水性)的差異。
- 復雜的藥劑制度(捕收劑、起泡劑、調整劑、抑制劑、活化劑)的研發與應用。
- 浮選機設計與優化(充氣、攪拌、泡沫控制)。
- 浮選流程設計(粗選、掃選、精選)。
化學選礦/濕法冶金預處理: 對于難選礦石或特定目的(如除砷、除碳)。
- 浸出(常壓/加壓酸浸、堿浸、氰化浸金)。
- 焙燒(氧化焙燒、還原焙燒、硫酸化焙燒、氯化焙燒)。
脫水: 精礦和尾礦都需要脫水。
- 濃縮(濃密機)。
- 過濾(真空過濾機、壓濾機)。
- 干燥(回轉干燥窯、流化床干燥機)。
三、 冶煉(提取冶金)
將選礦得到的精礦(或富礦)中的金屬提取出來,得到粗金屬或合金。技術路線因金屬種類差異巨大。
火法冶金: 高溫下進行化學反應。
- 焙燒/燒結/球團: 預處理(脫硫、氧化、造塊改善爐料透氣性)。
- 熔煉:
- 還原熔煉: 加入還原劑(焦炭、煤粉、天然氣、氫氣)還原金屬氧化物(如高爐煉鐵:Fe2O3 + 3CO -> 2Fe + 3CO2)。
- 氧化熔煉/造锍熔煉: 用于硫化礦(如銅、鎳)。加入熔劑(SiO2)和空氣,使鐵氧化造渣,產出富含目標金屬的锍(如冰銅 Cu2S-FeS)。
- 吹煉: 對锍進行氧化(如轉爐吹煉冰銅得到粗銅)。
- 還原熔煉: 直接還原鐵。
- 精煉:
- 火法精煉: 氧化除雜(如粗銅的火法精煉除鐵、硫、鉛、錫等)、硫化除雜、氯化除雜、真空精煉(脫氣、脫氧、去除易揮發雜質)。
- 電解精煉: 將粗金屬(如粗銅、粗鉛)作為陽極,純金屬作為陰極,在電解液中通直流電,純金屬在陰極析出,雜質進入陽極泥或電解液(非常重要的提純手段)。
濕法冶金: 在溶液(水溶液或非水溶液)中進行化學反應提取金屬。
- 浸出: 用溶劑(酸、堿、鹽溶液)溶解金屬(如硫酸浸出銅氧化礦/低品位硫化礦、氰化浸金、堿浸鋁土礦(拜耳法))。
- 溶液凈化與富集: 去除浸出液中的雜質離子。
- 沉淀: 水解沉淀、硫化沉淀、置換沉淀。
- 溶劑萃取: 關鍵技術,利用有機溶劑選擇性萃取目標金屬離子,實現高效分離與富集(廣泛應用于銅、鈷、鎳、稀土、鈾等的提取)。
- 離子交換: 利用離子交換樹脂吸附目標離子。
- 金屬提取:
- 電解沉積: 從凈化后的溶液中通直流電,金屬在陰極析出(如電積銅、電積鋅)。
- 還原: 用更活潑金屬(鋅粉)置換(如置換銅)、用氣體(氫氣)還原、用高壓氫氣還原(如生產鎳粉、鈷粉)。
電冶金: 直接利用電能進行冶煉或精煉。
- 熔鹽電解: 用于提取活性很強的金屬(如鋁的霍爾-埃魯特法電解氧化鋁/冰晶石熔鹽、鎂、鈉、鋰、稀土金屬)。
- 水溶液電解: 即電解精煉和電解沉積。
四、 精煉與提純
冶煉得到的粗金屬通常需要進一步提純以滿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電解精煉: 如前所述,是生產高純銅、金、銀、鎳、鉛等的主要方法。
區域熔煉: 生產超高純金屬(如半導體級硅、鍺)。
真空熔煉/電子束熔煉/等離子熔煉: 去除氣體(H, O, N)和易揮發雜質,生產高純、高性能特殊鋼和合金(如高溫合金、鈦合金)。
化學傳輸法: 利用揮發性化合物的生成與分解提純金屬(如提純鎳、鉻、鋯)。
蒸餾: 利用沸點差異分離金屬(如鋅精餾塔除鉛鎘、汞的提取)。
五、 合金化與鑄造/成型(制造冶金)
將純金屬或精煉后的金屬制成所需形狀和性能的制品或半成品。
合金化: 精確控制成分,在熔融狀態下加入合金元素(如煉鋼廠向鋼水加入Cr, Ni, Mn, V等)。
鑄造:- 錠模鑄造: 生產鋼錠、鋁錠、銅錠等。
- 連續鑄造: 關鍵技術,將熔融金屬直接澆鑄成無限長的坯料(板坯、方坯、圓坯、薄帶坯),效率高、質量好、成材率高(鋼鐵、鋁、銅工業廣泛應用)。
- 精密鑄造: 如熔模鑄造、壓力鑄造、消失模鑄造,生產形狀復雜的零件。
塑性加工:- 熱加工: 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上變形(改善組織、消除缺陷)。
- 軋制: 板材、帶材、型材、線材的主要生產方式(熱軋板卷、H型鋼、鋼軌)。
- 鍛造: 生產高強度、高韌性的零件毛坯(自由鍛、模鍛)。
- 擠壓: 生產管材、棒材、型材(尤其適用于鋁、銅合金)。
- 冷加工: 金屬在再結晶溫度以下變形(提高強度、硬度、獲得精確尺寸和良好表面)。
- 冷軋: 生產薄板、帶材、箔材(汽車板、易拉罐鋁材、銅箔)。
- 冷拔: 生產小直徑線材、管材、棒材(鋼絲、銅管)。
- 沖壓/深沖: 板材成型(汽車車身件)。
粉末冶金: 將金屬粉末壓制成型并燒結,生產復雜形狀零件、多孔材料、硬質合金等。
六、 熱處理與表面處理
賦予金屬制品最終的性能和外觀。
熱處理: 通過加熱、保溫、冷卻改變金屬內部組織結構,從而獲得所需性能(強度、硬度、韌性、耐磨性、耐腐蝕性等)。
-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 時效硬化(鋁合金、部分不銹鋼)。
- 化學熱處理(滲碳、滲氮、碳氮共滲)。
表面處理:- 清潔: 酸洗、堿洗、噴砂、噴丸。
- 防護: 電鍍(鍍鋅、鍍鉻、鍍鎳)、熱浸鍍(鍍鋅板、鍍錫板)、化學鍍、陽極氧化(鋁)、磷化、涂裝(噴漆、噴塑)。
- 改性: 激光表面處理、離子注入、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提高硬度、耐磨、耐蝕、裝飾)。
七、 輔助與支撐技術
貫穿整個流程的復雜技術:
能源技術: 提供巨大的熱能(焦炭、煤粉、天然氣、電能)、電能(電解、電爐、驅動設備)。
耐火材料技術: 高溫容器(高爐、轉爐、電爐、鋼包、電解槽)的內襯材料。
自動化與過程控制: DCS系統、PLC控制、傳感器技術(溫度、壓力、流量、成分在線檢測)、模型預測控制、人工智能優化生產過程。
環保技術:- 廢氣處理: 除塵(靜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脫硫(石灰石-石膏法、氨法)、脫硝(SCR, SNCR)、脫除重金屬和二噁英。
- 廢水處理: 中和、沉淀、膜分離、生化處理、循環利用。
- 固廢處理與資源化: 礦渣綜合利用(水泥、建材)、冶金渣利用(鋼渣、銅渣、赤泥)、尾礦庫管理與復墾、危廢(陽極泥、酸泥)安全處置與有價金屬回收。
分析檢測技術: 從地質勘探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成分、結構、性能分析(XRF, XRD, ICP, 光譜分析、電子顯微鏡、力學性能測試等)。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全球化的礦石、精礦、金屬錠、半成品的運輸、倉儲和調配。
總結
從一塊埋藏地下的礦石,最終變成你手中的手機外殼、汽車骨架或硬幣,這背后是一條極其復雜、環環相扣、技術密集的工業長鏈。它融合了地質學、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機械工程、自動化控制、環境工程等多個領域的尖端知識和技術突破。每一步都涉及高溫、高壓、強腐蝕、精確控制等挑戰,同時還要兼顧效率、成本、質量和日益嚴苛的環保要求。現代冶金工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基礎產業,也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