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是什么?
赤潮是一種有害藻華現象,指海洋或某些淡水水域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類,有時也包括原生動物)、細菌或浮游動物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導致水體變色(通常是紅色、紅褐色、橙色、綠色等)的生態異常現象。并非所有藻華都是有害的,但赤潮通常特指那些對海洋生態系統、漁業資源、人類健康或沿海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的藻華。
赤潮的持續時間和擴散范圍通常與什么有關?
赤潮的持續時間和擴散范圍是高度動態和復雜的,受多種物理、化學、生物和氣象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影響。主要相關因素包括:
一、 影響持續時間的因素
營養鹽水平與供應:
- 初始濃度: 赤潮爆發需要高濃度的氮、磷等營養鹽(尤其是溶解無機氮、磷)。初始營養鹽濃度越高,藻類增殖的物質基礎越雄厚。
- 持續供應: 赤潮能否持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持續的、新的營養鹽輸入來補充藻類消耗。來源包括:
- 河流徑流(攜帶農業化肥、生活污水、工業廢水)。
- 上升流(將富含營養鹽的深層海水帶到表層)。
- 大氣沉降(如氮沉降)。
- 底泥釋放(在特定條件下,如低氧、擾動,底泥中的營養鹽會釋放到水體中)。
- 一旦營養鹽被大量消耗殆盡,且沒有新的補充,赤潮就會逐漸消退。
水文氣象條件:
- 水體穩定性: 持續的風平浪靜、日照充足、水溫適宜的天氣最有利于赤潮維持。強風、大浪、暴雨會破壞水體穩定性,加速藻類沉降、稀釋營養鹽濃度、降低水溫或增加濁度,從而縮短赤潮持續時間。
- 水溫: 每種赤潮生物都有其適宜的溫度范圍。水溫過高或過低都可能抑制其生長或導致其死亡。適宜且穩定的水溫是赤潮持續的重要條件。
- 光照: 藻類需要光照進行光合作用。持續的晴朗天氣有利于赤潮維持。陰雨、大霧會減少光照,抑制藻類生長。
- 降雨: 強降雨一方面可能帶來新的陸源營養鹽輸入,延長赤潮;另一方面也可能通過大量淡水輸入造成水體層化(鹽度躍層)或稀釋作用,破壞赤潮生物的生存環境,導致其消退。
赤潮生物自身的生物學特性:
- 生長速率: 不同藻種的增殖速度不同。
- 營養策略: 有些藻類能利用多種形態的營養鹽(如有機態氮磷),甚至能進行混合營養(兼有光合和攝食能力),這增強了它們在營養鹽變化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可能延長赤潮。
- 生活史策略: 有些藻類能形成休眠孢子(孢囊)沉入底泥,當環境再次適宜時萌發,這可能導致赤潮在同一區域反復發生,整體上延長了影響時間。
- 種間競爭與捕食: 浮游動物對藻類的攝食壓力、藻類之間的競爭關系也會影響特定赤潮種群的存續時間。
水體滯留時間:
- 在半封閉或封閉的海灣、河口等水體交換緩慢的區域,赤潮生物和營養鹽不易被帶走,更容易聚集和維持較長時間。開闊海域的赤潮通常持續時間較短,擴散范圍更大。
二、 影響擴散范圍的因素
海流與環流:
- 這是決定赤潮水平擴散范圍的最主要物理因素。海流像傳送帶一樣,將赤潮生物和它們聚集的水團輸送到下游或鄰近海域。沿岸流、上升流鋒面、渦旋等都能顯著影響赤潮的擴散方向和范圍。強流可以迅速將赤潮擴散到廣闊海域,弱流則可能使其局限在局部區域。
風:
- 風驅動表層海水的運動(風生流)。風向和風速直接影響赤潮水團的漂移方向和速度,從而影響其擴散范圍。風還能引起水體混合,影響垂直分布。
地形:
- 海岸線形狀、海灣、島嶼、海峽等地形特征會引導或限制海流的路徑,從而影響赤潮水團的擴散方向和范圍。例如,突出的岬角可能阻擋或分流赤潮水團,海灣則可能成為聚集區。
水體層化與混合:
- 垂直擴散: 溫度躍層或鹽度躍層的存在會阻礙上下層水體的混合。如果赤潮生物主要分布在表層,層化會限制其向深層擴散。強風浪或對流(如降溫)會破壞層化,促進垂直混合,使赤潮生物分布到更深的水層(但濃度可能降低)。
- 水平擴散: 層化水體的邊界(鋒面)有時會成為赤潮聚集或擴散的通道。
赤潮生物的特性:
- 運動能力: 有些藻類(如某些甲藻)具有鞭毛,能進行主動的垂直遷移(如白天上浮到表層光合作用,夜晚下沉到營養鹽更豐富的次表層)。這種遷移能力會影響它們在水體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運輸的效率。
- 聚集行為: 某些藻類在特定條件下(如趨化性)會聚集在一起,形成高密度的斑塊或條帶,影響其空間分布格局。
初始來源位置和規模:
- 赤潮最初在何處爆發(如河口、養殖區排污口附近)以及初始的規模(面積和生物量),是決定其后續可能擴散范圍的基礎。
總結
- 持續時間: 主要受營養鹽持續供應能力、有利且穩定的水文氣象條件(水溫、光照、風浪小)、赤潮生物自身特性(生長速率、營養策略、抗逆性)以及水體滯留時間等因素控制。營養鹽耗竭或惡劣天氣通常是導致赤潮快速消退的關鍵誘因。
- 擴散范圍: 主要受海流和環流、風、地形、水體層化結構等物理輸送過程主導,同時赤潮生物的運動能力和聚集行為也起到一定作用。海流是決定水平擴散范圍和方向的最核心動力。
理解這些復雜的相互作用對于預測、監測和管理赤潮災害至關重要。科學家們利用衛星遙感、浮標觀測、數值模型等多種手段來研究這些過程,以期更準確地預測赤潮的發生、發展和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