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打字機確實是機械時代的藝術杰作,那些操作細節充滿了儀式感和實用性。手動換行和色帶更換是其中兩個最基礎也最頻繁的操作,我來詳細說說:
一、手動換行(Carriage Return)
目的: 當一行文字打滿(或需要換行)時,將承載紙張的“滾筒”(Platen)向上轉動一行,同時將帶動字模的“字車”(Carriage)從右側(行末)推回到最左側(行首),為下一行打字做準備。
操作過程:- 行末提示: 打字到接近行末時,打字機通常會發出“叮”的鈴聲(由行末限位裝置觸發),提醒操作者即將到達行末。
- 推動字車桿: 打字者用左手(或右手,但左手更常見,因為右手可能在準備打下一個字)握住位于字車左側或下方的“字車桿”(Carriage Lever / Handle)。
- 推動動作: 用力將字車桿向打字者身體的方向(即從右向左)水平推動到底。這個動作需要一定的力度。
- 聯動效果:
- 字車復位: 推動桿的動作通過內部的齒輪和棘輪機構,將字車從行末位置拉回行首位置。
- 滾筒上卷(換行): 在字車復位的同時,通過一個聯動機構(通常是棘爪和棘輪),推動滾筒向上旋轉一個固定的角度(通常對應一行的高度)。這個動作將紙張向上移動一行。
- “回車”的由來: 這個動作英文叫 “Carriage Return” (CR),字面意思就是“字車返回”。在現代計算機術語中,“回車鍵”(Enter/Return)的起源正是來自于此。早期的計算機終端和電傳打字機也保留了這個物理操作或概念。
關鍵細節:- 力度與節奏: 推動字車桿需要一定的力量,熟練的打字員會形成一種流暢的節奏:打字 -> 叮鈴 -> 左手推桿 -> 右手準備下一字 -> 繼續打字。
- 噪音: 推桿復位時通常會伴隨清晰的“咔噠”聲或“哐當”聲,是打字機工作時的標志性聲音之一。
- 行距調節: 滾筒旁邊通常有一個“行距選擇桿”(Line Space Selector),可以設置為單倍行距(推一次桿上一行)、雙倍行距(推一次桿上兩行)、甚至1.5倍或3倍。推桿的動作會帶動相應行距的棘輪。
- 行首對齊: 推桿必須推到底,否則字車可能無法準確回到行首位置,導致下一行起始位置參差不齊。
二、色帶更換(Ribbon Replacement)
目的: 打字機的色帶(通常是浸滿油墨的織物帶)在使用過程中會磨損、褪色或干涸,需要定期更換以保證打印清晰度。色帶通常有黑色,也有紅黑雙色的。
操作過程:- 抬起色帶蓋/色帶架: 找到覆蓋色帶的蓋板或整個色帶架(通常位于字模錘和滾筒之間)。有些打字機需要打開前蓋才能看到。
- 打開色帶架: 如果是盒式色帶(較后期),可能整個色帶盒可以取下。如果是開放式卷軸(更常見于老式機),則需要:
- 松開固定裝置: 找到固定左右兩個色帶卷軸(Spool)的小卡子或旋鈕,將其松開。
- 取出舊色帶卷軸: 小心地將用完或需要更換的色帶卷軸從支架上取下。注意色帶穿過打字機內部的路徑(通常會繞過色帶升降導桿和打字區域)。
- 安裝新色帶:
- 區分左右和方向: 新色帶通常有兩個卷軸。需要分清哪個是供帶軸(通常是未使用的,色帶纏繞方向是順時針卷緊),哪個是收帶軸(通常是空的,或色帶纏繞方向是逆時針卷緊)。色帶盒上通常有箭頭指示轉動方向。
- 放置卷軸: 將供帶軸放在左側支架上(從操作者角度看),收帶軸放在右側支架上。確保卷軸卡入支架的凹槽或軸上,固定好。
- 穿引色帶: 這是關鍵且容易出錯的一步!需要將色帶從供帶軸拉出,按照原路徑(或說明書指示)繞過必要的導桿,特別是色帶升降器(一個U型或叉型的金屬片,位于打字區域后方),最后連接到收帶軸上。色帶必須位于字模錘擊打點和滾筒之間,并且松緊適中。
- 手動卷緊: 安裝好后,通常需要手動轉動右側(收帶軸)的旋鈕或撥動一個小扳手,將色帶繃緊,并確保色帶在升降器內位置正確(不能扭曲或卡?。?/li>
- 關閉色帶架/蓋板: 確保色帶安裝無誤后,合上色帶架或蓋板。
關鍵細節:- 色帶升降器: 這是打字時讓色帶自動升降,避免遮擋字模和紙張的裝置。安裝色帶時,必須確保色帶正確地穿過升降器的導槽或卡口。如果沒穿好,色帶可能無法正常升降,導致打字模糊或卡住。
- 雙色色帶切換: 如果是紅黑雙色帶,打字機通常有一個“色帶選擇桿”(Ribbon Color Selector / Stencil Lever)。推動這個桿,會改變色帶升降器的高度:
- 一個位置(通常是中間或低位)讓黑色部分對準打字點。
- 另一個位置(通常是高位)讓紅色部分對準打字點。
- 還有一個位置(通常是最高位或“Stencil”位)將整個色帶降到底部,露出打字點直接接觸紙張(用于打字蠟紙,此時字模直接打在蠟紙上,不需要油墨)。
- 色帶張力: 新色帶安裝后需要手動預緊。使用中,打字機內部的自動卷帶機構(通常與字車移動聯動)會緩慢地將色帶從左側供帶軸卷到右側收帶軸。張力不足會導致色帶松弛、打字模糊或卡帶;張力過大則可能拉斷色帶或損壞機構。
- 色帶壽命與再利用: 色帶是消耗品。雙色帶可以翻轉使用(當一面黑色用完,可以手動將兩個卷軸對調,使用另一面的紅色或另一面的黑色)。有些非常節儉的用戶甚至會購買散裝色帶芯,自己纏繞到舊卷軸上。
- 油墨: 織物色帶浸的是油性油墨,容易弄臟手和紙張(尤其是剛打完時),但也因此字跡能保存很久。
其他值得一提的老式打字機操作細節
- 鍵盤力度: 老式機械打字機按鍵需要較大的力量(尤其是大寫鎖定鍵),打字是真正的“體力活”,長時間打字手指會累。
- 滾筒調節桿: 用于調節滾筒的松緊度,以適應不同厚度的紙張(單張紙、復寫紙+副本)或信封。太松紙張會移動,太厚則可能卡住或打不清晰。
- 壓紙尺/導紙板: 確保紙張在滾筒上水平對齊,避免打歪。
- 行距撥桿: 如前所述,設置在換行時滾筒轉動的行距。
- 頁邊距設定: 通過移動左右兩個“頁邊距止停器”(Margin Stops)來設定每行的起始和結束位置。到達結束位置時,字車會被卡住并觸發鈴聲。
- 制表鍵: 按下制表鍵(Tab),字車會快速跳到預設的制表位(Tab Stop)。制表位通常由一排可滑動的小金屬片設定在機器后方的標尺上。
- 退格鍵: 只能將字車向左移動一格,不能擦除字跡!真正的“退格”。
- 修正:
- 橡皮擦: 直接在紙上擦,容易破。
- 修正液: 涂在錯字上,等干透后在上面重新打字。需要技巧,否則很丑。
- 修正紙帶: 一種涂有白色遮蓋層的紙帶,放在錯字上,按退格鍵回到錯字位置,再按正確的鍵,字模錘會將遮蓋層“打”在錯字上覆蓋掉,然后再在遮蓋層上打出正確的字。
- 最徹底(也最麻煩): 整頁重打。
- 清潔與維護: 需要定期用刷子清除鉛字上的灰塵和紙屑,用酒精清潔滾筒上的油墨污漬,給活動部件(如字車導軌)上輕質機油潤滑。色帶上的油墨和紙張灰塵會讓內部變得很臟。
這些操作細節構成了老式打字機獨特的使用體驗——充滿了物理反饋(聲音、觸感、力度),需要操作者具備一定的技巧、耐心和力量。與現代鍵盤的靜音、輕盈、一鍵刪除和無限復制粘貼相比,完全是另一種節奏和心境。它們代表了文字處理的一個機械時代,充滿了實在感,但也伴隨著效率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