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的市場供應情況在不同季節確實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得益于現代種植技術的調整和應用。以下是詳細分析:
一、草莓在不同季節的市場供應情況
冬春季(11月 - 次年5月):市場供應旺季,價格相對較高
- 特點: 這是中國乃至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草莓上市最集中、供應量最大的時期。特別是春節前后至五一節期間,是消費高峰。
- 原因:
- 設施栽培主導: 絕大部分草莓產自溫室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和塑料大棚。這些設施提供了可控的生長環境,有效抵御了低溫、霜凍等不利自然條件,使草莓能在寒冷的冬季正常生長和結果。
- 市場需求旺盛: 冬季水果種類相對較少,草莓作為色澤鮮艷、口感酸甜多汁的漿果,深受消費者喜愛,尤其逢年過節需求激增。
- 反季節優勢: 冬季自然條件下無法露天生產草莓,設施種植填補了這一空白,具有明顯的反季節優勢,因此價格通常較高。
夏秋季(6月 - 10月):市場供應淡季,價格波動大,本地露地草莓為主
- 特點: 供應量顯著減少,市場上草莓少見且價格通常較高(尤其是前期),或者品質相對較差。后期(9-10月)部分高海拔或冷涼地區露地草莓開始上市。
- 原因:
- 高溫高濕限制: 夏季高溫、強光、暴雨、高濕環境極不利于草莓生長。草莓喜冷涼,高溫會抑制花芽分化、導致植株休眠或生長不良,果實易畸形、著色差、風味淡、腐爛快,病蟲害(尤其是炭疽病、白粉病、紅蜘蛛)爆發嚴重。
- 露地栽培為主: 此階段供應的草莓主要來自:
- 高海拔/冷涼地區露地種植: 利用山區或北方冷涼地區(如河北張家口、承德壩上,內蒙古,東北部分地區,云貴高原)的自然氣候優勢,在夏季生產草莓。但總量有限,運輸成本高。
- 設施避雨/遮陽栽培: 部分南方地區(如江浙滬)采用避雨大棚+遮陽網的方式,嘗試越夏栽培,但技術難度大、風險高、成本高、產量低且不穩定。
- 品質與成本: 夏季生產的草莓,無論從外觀、口感還是耐儲運性上,通常不如冬春季的設施草莓,且種植成本(降溫、防病、遮蔭等投入)高,導致市場售價高但消費量有限。
二、背后的種植技術調整
為了適應不同季節的需求,特別是實現冬春反季節高產優質供應,草莓種植技術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和創新:
栽培模式的多樣化:
- 促成栽培: 這是冬春供應主力。核心是提前花芽分化、提早結果。
- 技術調整: 選用休眠淺的早熟品種(如紅顏、章姬、圣誕紅等);采用冷藏/高山育苗:將草莓苗在特定時期(如8-9月)置于低溫(如0-5℃)環境中冷藏處理一段時間,或者在高海拔冷涼地區育苗,人為打破或滿足其低溫需求,促進花芽提前分化。定植后,通過溫室/大棚加溫、保溫(覆蓋草苫、保溫被、多層膜等),維持適宜的生長溫度(白天20-25℃,夜間8-10℃),阻止植株進入休眠,使其在冬季持續開花結果。
- 半促成栽培: 比促成栽培稍晚(通常在早春2-3月上市)。
- 技術調整: 選用休眠中等或稍深的品種;前期讓植株在自然低溫下滿足部分休眠需求(或進行短時間冷藏處理),然后在預定上市期前通過扣棚升溫,解除休眠,促進生長和開花。主要依賴大棚保溫,加溫需求相對較少。
- 露地栽培: 主要在春末夏初(5-6月)和秋季(9-10月)供應。
- 技術調整: 完全依賴自然氣候。選擇抗病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根據當地氣候確定最佳定植期(通常在秋季);做好常規的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夏季高溫期基本無法生產。
- 越夏/秋延后栽培(探索中): 主要在南方或冷涼地區嘗試。
- 技術調整: 選用耐熱、抗病品種;采用高架栽培(利于通風降溫);避雨大棚(防暴雨沖刷和病害傳播);遮陽網覆蓋(降低光照強度和溫度);水簾風機降溫(成本高);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控(尤其炭疽病、根腐病);精細的水肥管理(滴灌/微噴,薄肥勤施)。
環境調控技術的精細化:
- 溫度管理: 冬春季設施內核心是保溫加溫(地熱線、熱風爐、暖氣、補光燈增溫等),防止低溫凍害和滿足生長需求。夏秋季設施內核心是降溫(遮陽網、通風、水簾、噴霧等),避免高溫脅迫。
- 光照管理: 冬春季光照弱、時間短,影響光合作用和果實著色。采用清潔棚膜、懸掛反光膜、人工補光(LED植物生長燈) 等技術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長。夏秋季則需遮陽防止強光灼傷。
- 濕度管理: 高濕易誘發病害(灰霉病、白粉病)。通過地膜覆蓋、膜下滴灌、合理通風排濕(尤其在清晨和傍晚)、使用除濕機或加熱除濕等方式降低棚內濕度。夏季高溫時,適度噴霧可降溫增濕(但需注意通風防病)。
- CO2施肥: 在密閉的溫室中,尤其在光照好的冬季上午,CO2濃度常不足。通過燃燒法或施用CO2氣肥增加棚內CO2濃度,顯著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產量。
品種選育與更新:
- 冬春促成/半促成: 重點選育休眠淺、早熟、花芽分化容易、耐低溫弱光、果實大、色澤艷、風味佳、硬度適中、抗病(尤其灰霉病、白粉病) 的品種。
- 夏秋越夏/露地: 重點選育耐高溫、抗炭疽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果實硬度高、風味穩定的品種。
- 持續引進和培育: 國內外育種機構不斷推出新品種,種植者根據市場需求和本地條件選擇最適宜的品種。
育苗技術的革新:
- 專業化育苗: 由專業育苗場采用標準化、無土化(穴盤苗、基質苗)方式生產高質量、無病毒的脫毒苗。
- 冷藏/高山育苗: 如前所述,是促成栽培的關鍵技術。
- 高架/懸空育苗: 減少土傳病害感染,提高苗質量。
水肥管理精準化:
- 滴灌/微噴系統普及: 實現精準灌溉,節約用水,降低濕度,結合水肥一體化(Fertigation)。
- 配方施肥: 根據草莓不同生育期(苗期、花芽分化期、開花結果期)的需肥特點,精準配比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尤其鈣、硼),采用有機無機肥結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品質。
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
-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無病壯苗、輪作倒茬、土壤消毒(太陽能消毒、藥劑熏蒸)、高壟栽培、地膜覆蓋、清潔田園、合理密植、加強通風透光。
- 物理防治: 懸掛黃/藍板誘殺害蟲、防蟲網阻隔、誘捕器、銀灰膜驅蚜、夏季高溫悶棚。
- 生物防治: 釋放天敵昆蟲(捕食螨防治紅蜘蛛、麗蚜小蜂防治粉虱)、使用生物農藥(蘇云金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等)。
- 科學用藥: 在必要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優先采用煙霧劑、粉塵劑等減少噴霧濕度。
輔助授粉:
- 熊蜂授粉: 在設施內(尤其是冬季)自然昆蟲少時,釋放熊蜂進行授粉,提高坐果率,減少畸形果,是生產優質草莓的重要技術。
- 人工輔助授粉: 在無蜂或蜂量不足時,采用毛筆點授、電動授粉器等輔助。
總結
草莓市場供應的季節差異(冬春旺季、夏秋淡季)是現代種植技術主動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結果。促成栽培、半促成栽培等模式結合精準的環境調控(溫、光、濕、氣)、品種選育、育苗技術革新(冷藏/高山育苗)、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和熊蜂授粉等關鍵技術的綜合應用,是保障冬春季節草莓反季節、高產、優質、穩定供應的核心。而夏秋季節供應的短缺,則反映了克服高溫高濕逆境的技術難度和成本限制。未來,隨著耐熱抗病新品種的選育、低成本高效降溫技術的突破以及高海拔/冷涼地區種植模式的優化,夏秋草莓的供應量和品質有望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