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鱸魚(通常指大口黑鱸/加州鱸、花鱸等)和野生鱸魚在生活習性上確實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是由于它們長期所處的環境截然不同。了解這些差異對于科學地進行人工養殖和環境調控至關重要。
一、人工養殖鱸魚與野生鱸魚生活習性差異
空間活動范圍:
- 野生鱸魚: 活動范圍非常廣闊,在湖泊、河流、河口、近海等水域巡游覓食,具有明顯的洄游習性(部分種類如花鱸)。
- 人工養殖鱸魚: 活動空間被限制在池塘、網箱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中,空間狹小且固定。它們無法進行長距離巡游或洄游。
攝食行為與食物來源:
- 野生鱸魚: 典型的肉食性兇猛魚類,主要捕食活的小魚、蝦、水生昆蟲等活餌。捕食行為具有主動性、選擇性和隨機性。
- 人工養殖鱸魚:
- 早期馴化: 魚苗階段需要經歷從攝食活餌(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到攝食人工配合飼料(膨化顆粒飼料為主)的馴化過程。
- 攝食行為: 攝食行為相對被動,主要依賴人工定時、定點投喂。它們習慣了飼料顆粒的形狀、大小、下沉速度和投喂信號(如聲音、水流)。對靜止或非飼料形態的食物反應可能降低。
- 食物選擇: 食物來源單一且穩定(人工飼料),缺乏捕獵活餌的刺激和選擇機會。
集群性與領域行為:
- 野生鱸魚: 通常獨居或形成小群體,具有領地意識,尤其在繁殖期或食物資源點附近。個體間存在競爭和等級。
- 人工養殖鱸魚: 在養殖高密度環境下被迫高度集群。雖然個體間仍存在競爭(搶食、空間),但領地意識被大幅削弱。它們更適應群體生活,但也因此更容易產生應激和相互傷害(如搶食時的擦傷)。
應激反應:
- 野生鱸魚: 主要面臨自然環境的應激源(如天敵、劇烈天氣變化、食物短缺)。對人為干擾(如聲音、船只、網具)非常敏感。
- 人工養殖鱸魚: 頻繁接觸人為操作帶來的應激源:
- 日常管理: 拉網分塘、篩選規格、疫苗接種、水質檢測取樣等。
- 環境波動: 養殖水體體積小,水質(溶氧、氨氮、亞鹽、pH等)易發生劇烈變化。
- 密度壓力: 高密度本身就是一個持續的低強度應激源。
- 適應結果: 長期養殖環境下,它們對特定類型的人為操作(如熟悉的投喂信號、常規的巡塘)可能產生一定程度的適應性(習慣化),但對突發、劇烈或陌生的干擾(如突然的強噪音、不熟練的操作、水質劇變)仍然非常敏感,且由于空間限制無處可逃,應激反應可能更強烈,更易導致免疫力下降和疾病爆發。
繁殖行為:
- 野生鱸魚: 在特定季節(水溫、光照、水流等條件滿足時)進行自然繁殖,有特定的產卵場和護卵護幼行為(如大口黑鱸雄魚有筑巢護卵習性)。
- 人工養殖鱸魚: 在商品魚養殖中,繁殖行為通常被抑制或不需要。親魚的繁殖主要發生在專門的育苗場,通過人工控制環境(水溫、光照周期、水流)和激素誘導進行催產受精,自然繁殖行為(如筑巢、護卵)在商品魚養殖池中極少見或無法完成。
對環境的耐受性:
- 野生鱸魚: 長期適應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對水質波動(如短期的溶氧偏低、濁度變化)可能具有更強的生理耐受能力和行為適應能力(如尋找溶氧更高的區域)。
- 人工養殖鱸魚: 長期生活在相對穩定(但并非最優)且高密度的環境中,對某些水質指標(尤其是高氨氮、高亞硝酸鹽)的耐受性可能降低,因為其排毒機制長期處于較高負荷狀態。同時,它們對極端變化(如溶氧驟降、溫度劇變)的緩沖能力較差,更容易出現急性死亡。
二、人工養殖環境調控要點
基于以上差異,人工養殖鱸魚成功的關鍵在于模擬其基本生理需求,克服高密度帶來的挑戰,并盡量減少應激。調控要點如下:
水質管理 (核心中的核心):
- 溶解氧: 鱸魚是高耗氧魚類。維持高溶氧 (>5 mg/L, 理想>6 mg/L) 是重中之重。必須配備充足的增氧設備(葉輪式、水車式、納米管、純氧增氧等),并根據天氣、密度、投喂量靈活開啟,尤其是夜間和凌晨。實時監測溶氧。
- 氨氮 & 亞硝酸鹽: 高密度投喂導致大量含氮廢物。氨氮應控制在<0.5 mg/L, 亞硝酸鹽<0.1 mg/L (越低越好)。措施:
- 合理密度(見下文)。
- 高效排污:池塘定期換水、清淤;網箱保持水流暢通;工廠化系統依賴強大的生物過濾和物理過濾。
- 培養有益菌群:定期使用硝化細菌、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建立和維持穩定的氮循環。
- 避免過度投喂。
- pH值: 保持相對穩定,適宜范圍7.0-8.5。過低影響氨氮毒性,過高影響鰓功能。避免劇烈波動。
- 水溫: 不同鱸魚種類有不同適溫范圍(如大口黑鱸適溫20-30℃)。避免水溫劇變(日變化<2-3℃)。高溫季節加深水位、遮蔭;低溫地區考慮保溫或溫棚。工廠化養殖可精準控溫。
- 鹽度: 根據養殖種類調節(如花鱸是廣鹽性,淡水、咸淡水、海水均可養;大口黑鱸主要是淡水)。保持穩定,避免鹽度劇烈波動。
- 透明度/濁度: 維持一定透明度(如池塘30-40cm),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產氧。過度渾濁影響呼吸和攝食。
密度管理:
- 合理放養密度是水質管理的基礎。 密度過高必然導致水質惡化快、溶氧不足、應激加劇、病害易發。密度需根據:
- 養殖模式(池塘、網箱、工廠化)。
- 水源條件、增氧能力、排污能力。
- 魚種規格(隨生長及時分塘疏養)。
- 目標商品規格和養殖周期。
- 定期分篩: 鱸魚搶食能力強,個體生長差異大。必須定期拉網分篩,按規格分塘飼養,減少大小個體競爭,提高群體均勻度和成活率。
飼料與投喂管理:
- 優質飼料: 使用高蛋白(>40%,幼魚更高)、營養均衡、適口性好、消化吸收率高、水穩定性好的鱸魚專用膨化配合飼料。
- 科學投喂:
- “四定”原則: 定時、定點、定質、定量。
- 投喂次數與量: 根據水溫、天氣、魚體規格、攝食狀態靈活調整。水溫適宜時增加投喂次數(如2-4次/天)和量;水溫過高(>32℃)或過低(<15℃)、天氣悶熱、暴雨前后、魚病期間應減量或停喂。切忌過量投喂! 以魚吃到8-9成飽為宜(觀察投喂后魚群散去情況)。
- 馴化信號: 建立固定的投喂信號(如敲擊聲、特定聲響),利于魚群形成條件反射,集中攝食,減少飼料浪費和應激。
- 投喂技巧: 慢投、勻投,讓魚群充分攝食。使用投餌機更佳。
環境設置與遮蔽:
- 網箱/池塘結構: 網箱網衣光滑,減少擦傷;池塘底部平坦,便于排污。
- 提供遮蔽物: 在池塘中設置一些無公害的遮蔽物(如PVC管、沉木、人工水草等,需易于清理),可以降低高密度帶來的緊迫感,減少個體間的直接沖突,尤其對規格較小的魚有益。網箱養殖可利用天然水流或設置導流板。
疾病防控:
- 預防為主: 良好的水質、合理的密度、科學的投喂是防病基礎。
- 苗種檢疫: 選擇健康、無特定病原的優質苗種。
- 消毒管理: 池塘清塘消毒、工具消毒、魚體消毒(分塘、運輸后)要規范。
- 免疫預防: 有條件可接種疫苗(如虹彩病毒疫苗)。
- 合理用藥: 發生病害時,準確診斷,科學用藥。嚴禁濫用抗生素和違禁藥,遵守休藥期。優先使用生態防治方法(如調節水質、使用微生態制劑、中草藥制劑)。
- 日常巡查: 密切觀察魚群活動、攝食、體表、有無異常死亡等情況,早發現早處理。
應激管理:
- 規范操作: 拉網、分塘、運輸等操作務必輕柔、熟練、快速,減少魚體損傷和離水時間。操作前可適當停食。
- 環境穩定: 盡力維持水環境各項指標的穩定,避免劇烈波動。
- 減少驚擾: 養殖區域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強光、頻繁的人為干擾。
- 抗應激處理: 在預計的強應激操作(如拉網、轉塘、天氣劇變)前后,可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免疫多糖、中草藥(如黃芪多糖)等增強體質、緩解應激的物質,或在水中潑灑維生素C、葡萄糖等。
總結
人工養殖鱸魚在空間、攝食、集群、應激耐受等方面與野生個體存在顯著差異。養殖成功的核心在于深刻理解這些差異,并通過精細化的環境調控(尤其是水質、密度、飼料投喂)來滿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克服高密度集約化養殖帶來的挑戰(水質惡化、應激、疾病),營造一個穩定、適宜、低應激的生長環境。持續監測、科學管理和預防性措施是保障養殖效益和魚類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