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非常了解冰針!它們確實是大氣中一種非常獨特且迷人的冰晶形式,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形成,并在大氣光學、輻射平衡甚至氣候中扮演著不尋常的重要角色。
以下是關于冰針的關鍵信息:
什么是冰針?
- 冰針是一種微小的、近乎完美的柱狀或針狀冰晶。
- 它們非常纖細,直徑通常只有幾微米到幾十微米,長度可以達到幾百微米甚至幾毫米。
- 它們是在特定的大氣條件下,水蒸氣直接凝華(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在凝華核上形成的。
形成條件:極其苛刻的低溫
- 冰針的形成需要非常低的溫度,通常在-35°C 到 -45°C 甚至更低的范圍內。這是它們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 它們主要形成于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的寒冷、晴朗、穩定的空氣中,尤其是在冬季的極地或高山地區。有時在強寒潮期間的中緯度地區也能觀測到。
- 需要空氣中存在適當的凝華核(如塵埃、氣溶膠粒子)和過飽和的水蒸氣(相對于冰面飽和)。
在大氣中扮演的“不一般”角色:
- 制造壯麗的光學現象: 這是冰針最廣為人知的作用。當大量的冰針懸浮在低空(有時被稱為“鉆石塵”)或高空(卷云中)時,它們能產生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光學現象:
- 日柱/光柱: 陽光(或月光、燈光)被水平取向的冰針反射,形成垂直延伸的光柱,出現在光源的上方或下方。
- 幻日環/22°暈: 陽光被隨機取向的六角柱狀冰針折射形成的光環。
- 下日/上日: 出現在幻日環上與太陽同一高度、左右兩側的亮斑。
- 近幻日: 出現在太陽非常近處的光斑。
- 環天頂弧/環地平弧: 陽光穿過水平懸浮的平板狀冰晶(有時與冰針形成條件相關)折射形成的火彩虹般的彩色光弧。
- 影響地球的輻射平衡(氣候效應):
- 反射太陽輻射: 冰針組成的云(如卷云)或近地層的冰霧/鉆石塵,可以有效地反射部分入射的太陽光,對地表有冷卻效應。
- 吸收和再輻射紅外輻射: 冰晶(包括冰針)也能吸收地表向外輻射的紅外線(熱量),并將其一部分再輻射回地表,產生溫室效應(增暖效應)。
- 凈效應復雜: 冰針云對氣候的凈輻射強迫(是冷卻還是增暖)取決于云的高度、厚度、冰晶的密度和形狀、以及地表和背景大氣的特性。一般來說,薄的高云(常含冰針)的增暖效應可能略占優勢,但精確量化是一個復雜的研究課題。
- 作為冰核和凝結核: 冰針本身可以作為凝華核或凝結核,促進其他冰晶或水滴的形成,影響云的發展和降水過程(雖然冰針本身通常不會直接形成降水,因為它們太小)。
- 近地層“鉆石塵”現象: 當冰針在晴朗、極寒的夜晚在近地面大量形成并緩慢飄落時,就形成了“鉆石塵”。在陽光或燈光下,它們像無數微小的鉆石一樣閃閃發光,是極地和高山地區冬季特有的美景。它們的存在也表明近地層達到了極低的溫度。
與普通雪花的區別:
- 形狀: 冰針是細長的柱狀或針狀,而雪花通常是復雜對稱的六角星狀、板狀或枝狀。
- 形成溫度: 冰針需要極低的溫度(-35°C以下),而雪花可以在相對“溫暖”的冰點附近到-20°C左右的較大溫度范圍內形成。
- 大小: 冰針通常比單個雪花晶體小得多(雖然長度可能較長,但非常纖細)。
- 形成機制: 兩者都是凝華形成,但冰針的形成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更苛刻和特定。
總結來說:
冰針是大氣在極端寒冷條件下(通常低于-35°C)孕育出的獨特藝術品。它們不僅是制造奇幻日柱、光暈等天空奇觀的關鍵“道具”,還通過影響太陽光和地球熱輻射的傳輸,微妙地參與著地球的能量平衡,對局部甚至更大尺度的氣候產生影響。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然界在極端環境下展現奇妙物理過程的明證。下次如果你看到壯觀的日柱或聽說“鉆石塵”,就知道那是這些微小的冰針在大氣舞臺上扮演的“不一般”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