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線在水滴內部的反射次數不同,導致顏色順序反轉和亮度差異。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 單道彩虹(主虹)的形成與顏色排列
基本原理: 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球形水滴。
關鍵過程:- 折射: 光線從空氣進入水滴時發生折射(光線彎曲)。
- 一次反射: 光線在水滴內壁發生一次內反射。
- 再次折射: 光線離開水滴時再次發生折射,返回空氣中。
顏色分離(色散):- 白光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每種顏色光的波長不同。
- 水對不同波長的光折射率不同:波長較短的光(如藍光、紫光)折射更厲害(偏折角度更大);波長較長的光(如紅光)折射相對較弱(偏折角度較小)。
主虹顏色排列(外紅內紫):- 經過一次反射后離開水滴的光線,其出射角對于紅光最小(約42°),對于紫光最大(約40°)。
- 觀察者背對太陽時,只有特定角度(約40°-42°)的光線能進入眼睛。
- 結果: 在彩虹弧的最外側,你看到的是來自較高水滴、以最小角度(約42°)出射的紅光;在彩虹弧的最內側,你看到的是來自較低水滴、以較大角度(約40°)出射的紫光。因此主虹是 外圈紅色,內圈紫色。
二、 雙彩虹(副虹/霓)的形成與顏色排列奧秘
基本原理: 同樣由陽光照射水滴引起。
關鍵區別:顏色分離(色散)依然存在:- 紅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差異仍然導致它們以不同角度出射。
副虹顏色排列(外紫內紅):- 經過兩次反射后離開水滴的光線,其出射角發生了反轉。
- 對于紅光,出射角較大(約50° - 53°);對于紫光,出射角較小(約53° - 51°)。
- 結果: 在副虹弧的最外側,你看到的是來自較高水滴、以較小角度(約51°)出射的紫光;在副虹弧的最內側,你看到的是來自較低水滴、以較大角度(約53°)出射的紅光。因此副虹是 外圈紫色,內圈紅色,與主虹完全相反。
三、 為什么雙彩虹中副虹更暗、更模糊?
能量損失: 光線在水滴內部每多一次反射,就會損失一部分能量(被水滴吸收或散射)。兩次反射比一次反射損失的光更多。
光線路徑更分散: 兩次反射導致光線離開水滴時的角度范圍更大(約50° - 53°),使得同一區域接收到的光線密度更低。
疊加效應減弱: 主虹的光線集中在一個較窄的角度帶(40°-42°),亮度高且邊界清晰;副虹的光線分散在更寬的角度帶(50°-53°),亮度低且邊界模糊。
四、 關鍵區域:亞歷山大暗帶
- 位置: 位于主虹(內圈)和副虹(外圈)之間的天空區域。
- 成因:
- 對于主虹(一次反射),這個區域的角度(約42°-50°)太小,沒有足夠的一次反射光線能到達觀察者眼睛。
- 對于副虹(兩次反射),這個區域的角度又太大(小于50°),沒有足夠的兩次反射光線能到達。
- 結果: 這個夾在兩道彩虹之間的天空區域,接收到的、經過水滴“有效加工”的光線最少,因此顯得比彩虹內部和外部更暗,形成一條明顯的暗帶。
總結奧秘:
顏色順序反轉: 一次反射(主虹)→ 外紅內紫;兩次反射(副虹/霓)→ 外紫內紅。 這是雙彩虹最核心的光學奧秘。
亮度差異: 兩次反射導致更多光線損失和更分散的出射,使得副虹比主虹暗淡。
亞歷山大暗帶: 兩道彩虹之間光線“匱乏”的區域,形成明顯的暗帶。
下次再看到雙彩虹,你可以這樣欣賞:
先找到明亮的主虹:記住
“外紅內紫”。
在主虹外側尋找較暗的副虹:它的顏色順序是
“外紫內紅”,與主虹相反。
觀察兩道彩虹之間的天空:你會發現那里明顯更暗,那就是
亞歷山大暗帶。
理解這些原理,你就真正看懂了雙彩虹這個自然現象背后的精妙設計——它本質上是陽光、水滴和人類觀察視角共同演繹的一場光的魔術表演!
小知識拓展:
- “霓”是副虹的正式名稱,常與“虹”并用(霓虹)。
- 霓虹燈(Neon Light)的名字正是來源于彩虹(霓虹),因為早期燈管能發出類似彩虹的絢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