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揚中九九信息網(wǎng)
          詳情描述
          除了鋤頭鐮刀,這些古代農(nóng)具你認識幾個?從播種到收割的工具演變史科普

          核心環(huán)節(jié):整地、播種、中耕、灌溉、收獲、脫粒、加工

          一、整地工具 (開墾、翻土、碎土)

          耒耜 (lěi sì):

          • 時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
          • 形態(tài)與功能: 這是的始祖。由木制的柄(耒)和下方起土的部分(耜)組成。耜頭早期是木、石、骨或蚌殼制成,后來出現(xiàn)青銅耜。操作方式是腳踏(耒上橫木)手推,進行點翻溝翻土壤。效率較低,主要用于開溝、點播或小面積翻土。《詩經(jīng)》中“耒耜之勤”指的就是它。
          • 演變意義: 從完全依賴人力的挖掘(如石鏟)向利用杠桿原理和腳踏省力的方向邁進。

          犁 (lí):

          • 時代: 商周出現(xiàn)雛形(石犁、青銅犁),鐵犁牛耕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推廣,漢代以后成為主流。
          • 形態(tài)與功能:犁鏵(破土)、犁壁/犁鏡(漢代出現(xiàn),翻土碎土)、犁床(穩(wěn)定)、犁箭(調(diào)節(jié)深淺)、犁轅(連接動力)和犁梢(扶手)等部件組成。最大的革命是畜力(主要是牛)的引入,極大地提高了耕作效率和深度。
          • 演變:
            • 直轅犁 (漢代): 笨重,轉彎不便。
            • 曲轅犁 (江東犁,唐代定型): 中國古代農(nóng)具史上的巔峰之作。結構輕巧,裝有可以調(diào)節(jié)深淺的犁評和犁箭,轉彎靈活,特別適合南方水田耕作。效率遠高于直轅犁,一直沿用到近代。
          • 演變意義: 畜力代替人力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的一次巨大飛躍。曲轅犁的出現(xiàn)標志著傳統(tǒng)犁具的高度成熟。

          耙 (bà / pá):

          • 時代: 漢代以后廣泛應用。
          • 形態(tài)與功能: 主要用于犁耕后碎土、平整土地、清除雜草根茬
            • 釘齒耙: 木框或鐵框,下有鐵齒或木齒,人站耙上或用畜力牽引,將大土塊破碎、耙平。
            • 耖 (chào): 水田專用耙。形如“而”字,下有長釘齒,用于耙碎水田泥塊、攪混泥水使之均勻、平整田面。是精耕細作水田的重要工具。
          • 演變意義: 配合犁耕,實現(xiàn)精耕細作,改善土壤結構,為播種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耱 (mò) / 耢 (lào):

          • 時代: 漢代以后廣泛應用(北方旱地為主)。
          • 形態(tài)與功能: 通常是用荊條、樹枝或木板編成的長方形農(nóng)具。畜力牽引,人站其上或壓重物。主要作用是平整土地、碎土保墑(保水)。在犁耕耙地后使用,使土壤更細碎緊實,減少水分蒸發(fā)。
          • 演變意義: 北方旱作農(nóng)業(yè)保墑抗旱的關鍵工具。
          二、播種工具

          點播棒/尖頭木棒:

          • 時代: 原始農(nóng)業(yè)時期
          • 形態(tài)與功能: 最原始的播種方式。用削尖的木棒在地上戳洞,放入種子。
          • 演變意義: 最基礎的播種工具。

          耬車 (lóu chē):

          • 時代: 西漢趙過發(fā)明(一說東漢),世界最早的條播機
          • 形態(tài)與功能:耬架、耬斗(盛種)、耬腿(中空導管)、耬鏟(開溝器)組成。畜力牽引,一人扶耬。種子從耬斗經(jīng)調(diào)節(jié)裝置(耬舌)均勻流入耬腿,隨著耬鏟開出淺溝,種子便播入土中,后面常掛有撻(tà)(一根樹枝或木板)拖平覆土。
          • 優(yōu)點: 同時完成開溝、播種、覆土三道工序播種均勻,深淺一致,效率極高。可播單行或多行(二腳耬、三腳耬)。
          • 演變意義: 播種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極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精準度,是精耕細作的重要體現(xiàn)。領先歐洲一千多年。
          三、中耕管理工具 (除草、松土、間苗、培土)

          鋤 (chú):

          • 時代: 新石器時代(石鋤、蚌鋤)至青銅、鐵器時代(鐵鋤)。
          • 形態(tài)與功能: 中耕的核心工具。用于除草、松土、間苗、培土。種類繁多:
            • 板鋤: 寬刃,適合大行距作物除草培土。
            • 條鋤/鎬鋤: 窄長刃,適合小行距或硬地除草松土。
            • 耘鋤: 畜力牽引的較大型中耕器,效率更高。
          • 演變意義: 持續(xù)不斷的除草松土是保證作物產(chǎn)量的關鍵,鋤的廣泛應用是精耕細作的直接體現(xiàn)。

          耬鋤:

          • 時代: 宋元時期
          • 形態(tài)與功能: 在耬車基礎上改進,去掉耬斗,裝上鋤鏟。畜力牽引,一次可完成多行作物的中耕除草作業(yè),效率比人工高很多。

          耘蕩 / 耘爪:

          • 時代: 宋元以后(南方水田)
          • 形態(tài)與功能: 用于水田中耕除草。
            • 耘蕩: 木板下釘有短釘或裝上鐵齒,人扶著在水稻行間推拉,攪動泥水,清除雜草。
            • 耘爪: 套在手指上的竹制或鐵制小工具,用于手工拔除稻根附近的雜草(薅草)。
          四、灌溉工具

          桔槔 (jié gāo):

          • 時代: 春秋戰(zhàn)國
          • 形態(tài)與功能: 利用杠桿原理的提水工具。在井邊或河邊立一支架,橫桿一端系水桶,另一端系重物(石頭)。人向下拉空桶端,使裝滿水的桶端升起,省力。
          • 演變意義: 比單純用繩子提水省力高效。

          轆轤 (lù lu):

          • 時代: 漢代以后廣泛應用
          • 形態(tài)與功能: 井上安裝支架和帶搖把的轉軸,繩索纏繞在軸上,兩端或一端系桶。搖動搖把提水。比桔槔能提取更深的水。
          • 演變意義: 深井提水的重要工具。

          翻車 (龍骨水車):

          • 時代: 東漢畢嵐(一說三國馬鈞)發(fā)明/改進。
          • 形態(tài)與功能: 古代最偉大的提水機械之一。由木槽、刮板(龍骨)、大輪軸(車頭)、小輪軸(車尾)組成。架在水邊,人力(腳踏或手搖)或畜力、水力驅動大輪軸,帶動循環(huán)的刮板鏈條在木槽中轉動,將水從低處刮到高處。可連續(xù)提水,效率高,尤其適用于大面積水田灌溉和低洼排水。
          • 演變意義: 實現(xiàn)了連續(xù)提水,灌溉效率質(zhì)的飛躍,對水稻種植區(qū)意義重大。流傳千年,直到近代水泵出現(xiàn)。

          筒車:

          • 時代: 隋唐時期
          • 形態(tài)與功能: 利用水流動力的自動提水工具。在河邊架設一個大木輪,輪緣傾斜綁有竹筒或木筒。水流沖擊輪葉使輪轉動,浸入水中的筒裝滿水,隨輪轉到高處時,水自動傾入水槽,流入農(nóng)田。
          • 演變意義: 利用自然力,實現(xiàn)自動化灌溉,節(jié)省人力畜力,是古代水利機械的杰作。
          五、收獲工具 (收割、摘取)

          石刀 / 蚌鐮:

          • 時代: 新石器時代
          • 形態(tài)與功能: 最早的收獲工具,用于割取谷穗。效率低。
          • 演變意義: 收割工具的雛形。

          鐮 (lián):

          • 時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鐮、蚌鐮)至青銅、鐵器時代(銅鐮、鐵鐮)。
          • 形態(tài)與功能: 最主要的收割工具。用于割取禾穗或連稈收割。鐵鐮出現(xiàn)后,刃部更鋒利耐用,效率大大提高。有直刃、彎月刃等多種形制。
          • 演變意義: 從石、蚌到金屬,材料進步帶來效率飛躍。鐮刀至今仍是重要的收獲工具。

          铚 (zhì):

          • 時代: 商周至漢代
          • 形態(tài)與功能: 一種短柄的小鐮刀,專門用于掐斷禾穗(只取穗,不割稈)。《詩經(jīng)·周頌》中“奄觀铚艾”即指此。
          • 演變意義: 特定收割方式(只取穗)的工具。

          艾:

          • 時代: 古代
          • 形態(tài)與功能: 大型鐮刀,用于割取牧草或禾稈(如麻類、蘆葦?shù)龋袝r也用于收割谷物。比普通鐮刀大。
          • 演變意義: 收割粗壯莖稈的工具。

          推鐮 (宋代):

          • 時代: 宋代
          • 形態(tài)與功能: 一種帶有長柄和集穗裝置的收割工具。形似大梳子或帶刃的簸箕,裝有輪子。人推著前行,刃口切斷麥稈,麥穗落入后面的容器中。效率較高,是古代收割工具的重要創(chuàng)新,原理類似現(xiàn)代收割機的“割臺”。
          • 演變意義: 嘗試向半自動化、省力化收割方向邁進。
          六、脫粒工具 (使籽粒與秸稈分離)

          連枷 (lián jiā):

          • 時代: 春秋戰(zhàn)國
          • 形態(tài)與功能: 最常用的手工脫粒工具。由長柄和一組并排的竹條或木條(枷板)用皮條或繩索活絡連接而成。操作者揮動長柄,使枷板繞軸轉動,拍打鋪在地上的作物(麥、豆、稻等),使籽粒脫落。
          • 演變意義: 利用旋轉拍打原理脫粒,效率高于直接摔打或碾壓。

          碌碡 (liù zhou):

          • 時代: 漢代以后廣泛應用
          • 形態(tài)與功能: 畜力碾壓脫粒工具。石制圓柱體(有光面或帶棱),兩端有軸心。用牲畜牽引在鋪開的作物上反復碾壓,使籽粒脫落。也用于平整場地。
          • 演變意義: 利用畜力和滾動碾壓原理,提高了脫粒效率,減輕了人力負擔。

          摜桶 / 拌桶:

          • 時代: 古代(南方稻作區(qū))
          • 形態(tài)與功能: 方形或圓形大木桶。雙手握緊割下的稻把(帶穗),用力在桶內(nèi)壁摔打(摜),使谷粒脫落入桶。是水稻脫粒的主要方式之一。
          • 演變意義: 集中脫粒,減少拋灑損失。
          七、清選加工工具 (去除雜質(zhì)、加工糧食)

          木锨 / 揚杴:

          • 形態(tài)與功能: 木制大鏟。用于揚場——將混有穎殼、碎秸的籽粒逆風拋向空中,利用風力吹走輕的雜質(zhì),重的籽粒落下,實現(xiàn)清選。

          風車 / 扇車:

          • 時代: 西漢發(fā)明(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陶扇車模型),宋代以后成熟。
          • 形態(tài)與功能: 利用風力清選籽粒的機械。手搖(或腳踏)風扇產(chǎn)生氣流,將從上方的漏斗中均勻流下的谷物混合物中的輕雜質(zhì)(癟粒、穎殼、塵土)吹走,飽滿的籽粒落入正前方的出口。效率遠高于揚場。
          • 演變意義: 高效清選技術的重大發(fā)明,利用流體力學原理,領先世界。

          杵臼 (chǔ jiù):

          • 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今
          • 形態(tài)與功能: 最原始的糧食加工工具。是石制或木制的容器,是木棒或石棒。通過反復舂搗,去除谷物(稻、粟)的外殼(脫殼)或將其搗碎成粉(舂米)。費力費時。
          • 演變意義: 糧食加工的基礎。

          碓 (duì):

          • 時代: 漢代以后
          • 形態(tài)與功能: 杵臼的改進和機械化。利用杠桿原理,腳踏(或水力驅動)碓桿一端,使另一端的杵頭抬起落下,自動舂搗臼中的谷物。比手舂省力高效。
          • 演變意義: 向省力化、半自動化糧食加工邁進。

          石磨:

          • 時代: 戰(zhàn)國出現(xiàn),漢代成熟
          • 形態(tài)與功能: 將谷物磨成粉末的主要工具。由上下兩扇圓形石盤(磨扇)組成。下扇固定,中心有短軸;上扇繞軸旋轉,兩扇接觸面有齒(磨膛)。谷物從上方孔道流入磨膛,在旋轉中被磨齒碾碎成粉。人力、畜力或水力驅動。
          • 演變意義: 面粉加工技術的革命,使面食成為可能,極大豐富了飲食。

          碾 (niǎn):

          • 時代: 魏晉南北朝以后
          • 形態(tài)與功能: 用于谷物脫殼(如稻谷碾米)或粉碎。由巨大的石制圓柱(碾砣)和石制圓盤(碾盤)組成。碾砣在碾盤上圍繞中心軸旋轉,碾壓鋪在碾盤上的谷物。通常由畜力或水力驅動。
          • 演變意義: 大規(guī)模、高效率的谷物脫殼和粉碎工具,尤其適合稻米加工。
          總結:古代農(nóng)具的演變規(guī)律 材料革命: 從木、石、骨、蚌 → 青銅 → 鐵。鐵的普及(春秋戰(zhàn)國)是農(nóng)具性能(強度、鋒利度、耐用性)飛躍的關鍵。 動力革命: 從人力 → 畜力(牛、馬)→ 水力/風力。畜力犁耕、畜力耙耱、畜力碾磨、水力翻車/筒車/水碓/水碾、風力風車的應用,極大地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結構優(yōu)化與專業(yè)化: 工具結構越來越精巧,功能越來越專一高效(如耬車、曲轅犁、扇車)。復合工具增多(如犁壁、耬車的發(fā)明)。 適應精耕細作: 工具的多樣化和精細化,如針對水田的耖、耘蕩,針對旱作的耙耱,各種中耕鋤具等,都是為了滿足日益精細的田間管理要求。 效率與省力化: 幾乎所有重要演變都指向提高效率和減輕勞動強度(如耬車播種、翻車提水、扇車清選、碓磨加工)。

          這些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農(nóng)具,不僅支撐了中華農(nóng)耕文明的繁榮發(fā)展,其中許多發(fā)明(如耬車、翻車、扇車、曲轅犁)在當時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農(nóng)業(yè)技術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它們不僅是實用的生產(chǎn)工具,更是中華科技文明的重要見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精品不卡在线|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 亚洲免费色视频| 久草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www.99re6| 日本人强jizzjizz|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91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小h片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专区蓝色区| 欧美性生交xxxxx久久久| 免费无遮挡毛片| 西西人体www44rt大胆高清|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www.成人在线| 日本人与黑人videos系列|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玩弄丰满少妇人妻视频| 国产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 在线免费h视频| 亚洲AV无码AV吞精久久| 特级西西人体444WWw高清大胆|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播放| 欧美成视频无需播放器|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 中国一级特黄特级毛片| 日韩电影中文字幕在线网站|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美女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在播放视频| 老湿机香蕉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在线观看国产| 色婷婷激婷婷深爱五月小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