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地震發生時(爭取不被困住的黃金時間)
立即采取“趴下、掩護、穩住”姿勢:
- 趴下: 迅速降低身體重心,防止被甩倒。
- 掩護: 就近躲到結實的桌子、床下,或緊貼承重墻的家具旁。用枕頭、靠墊或雙臂保護頭部和頸部。
- 穩住: 抓住堅固的掩體,直到震動停止。遠離窗戶、玻璃、外墻、吊燈、高大不穩的家具。
如果無法找到掩體:
- 在室內:蹲伏在房間內角(承重墻交匯處),用手臂保護頭頸。
- 在室外:遠離建筑物、樹木、電線桿、路燈,跑到開闊地帶趴下。
?? 二、 震動停止后被困(自救黃金72小時)
保持冷靜,評估狀況:
- 首要任務:控制恐慌。 深呼吸,告訴自己救援一定會來。恐慌會消耗寶貴體力和氧氣。
- 檢查傷勢: 快速檢查自己是否受傷,出血部位要用力按壓止血。
- 評估環境:
- 我被什么困住了?(墻體、樓板、家具?)
- 空間有多大?是否有活動空間?
- 是否有光線?空氣是否流通?
- 是否有二次坍塌的危險?(余震、不穩定的結構)
- 是否有火源、煤氣泄漏、電線裸露?(危險!)
- 身邊是否有可用的物品?(水、食物、手機、哨子、手電筒等)
確保呼吸通暢:
- 如果灰塵很大,用手帕、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粉塵。
- 盡量避免不必要的移動,減少揚塵。
嘗試對外聯絡/發出求救信號:
- 手機: 嘗試撥打緊急電話(如110、119、120)。即使信號微弱,編輯好包含位置、狀況、人數的短信,嘗試在不同時間點多次發送。節省電量是關鍵!
- 敲擊求救: 這是最有效且省力的方法。用石頭、金屬管、鞋跟等硬物,有規律地(如國際求救信號SOS:三短、三長、三短)敲擊身邊堅固的管道、墻壁或地面。救援人員會仔細監聽這種聲音。
- 哨子: 如果身邊有哨子,間斷性地吹響(同樣可用SOS節奏)。哨聲比喊叫傳得更遠且更省力。
- 光線信號: 如果有手電筒(同樣省電使用),在黑暗中按SOS節奏閃爍。
- 避免持續大喊大叫: 喊叫會迅速消耗體力、水分和氧氣,并可能吸入大量粉塵。只在聽到救援人員靠近時,才用呼喊回應!
保存體力與能量:
- 靜待救援為主: 除非有明確、安全的逃生路徑(且確認不會引發二次坍塌),否則不要輕易嘗試大規模移動或強行挖開通道。盲目自救可能更危險。
- 控制活動: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活動,保持舒適姿勢休息。
- 保暖: 利用衣物、毯子或身邊的材料(如紙張、泡沫)包裹身體,特別是四肢末端,防止失溫。
- 心態積極: 堅定的求生意志是支撐下去的關鍵。相信救援正在路上。
管理食物和水:
- 水是生命線: 如果身邊有飲用水,極其節約地飲用。小口啜飲,潤濕嘴唇和喉嚨即可。沒有水的情況下,不要吃任何東西(消化會消耗更多水分)。
- 尋找水源: 注意傾聽是否有滴水聲。如果有管道,嘗試看是否有滲漏。極端情況下,自己的尿液也可以作為最后的選擇(非到萬不得已不飲用)。
- 食物: 如果有食物,也要極度節省,只在非常饑餓時少量食用。
應對潛在危險:
- 余震: 隨時可能發生。保持“趴下、掩護、穩住”的姿勢準備。
- 火災/煤氣: 如果聞到煙味或煤氣味,盡量用濕布捂住口鼻,向相反方向移動(如果可能且安全)。絕對不要使用明火(打火機、火柴)!
- 灰塵: 持續用衣物捂住口鼻。
?? 三、 聽到救援人員靠近時
立即回應: 用你準備好的方式(敲擊、吹哨、呼喊)發出信號。
清晰溝通: 當能聽到彼此聲音時,清晰、簡潔地告知你的位置、被困人數、傷勢情況、環境危險(如有煤氣、火、不穩定結構等)。
配合救援: 聽從救援人員的指示,不要擅自行動。救援可能需要時間,保持耐心。
?? 四、 預防性準備(非常重要!)
家庭應急包: 在家中、工作場所、車內常備,包含:
- 飲用水(每人至少3天量,每天4升)
- 不易腐爛的食物(能量棒、壓縮餅干、罐頭)
- 手搖發電或電池供電的手電筒及備用電池
- 救生哨
- 簡易急救包
- 防塵口罩(N95)
- 應急毯
- 便攜式手機充電寶(保持電量)
- 重要文件復印件(身份證、保險)
- 少量現金
- 個人藥品(如有)
安全位置: 和家人明確地震時各自的安全躲避位置和震后集合點。
知識學習: 了解所在建筑的逃生路線和結構特點。學習基本的急救知識(止血、CPR)。
固定家具: 將高大沉重的家具(書架、冰箱、電視)固定在墻上,防止傾倒傷人。
關鍵點總結:
- 冷靜是生存的基石。
- “趴下、掩護、穩住”是震時保命的黃金法則。
- 被困后,保存體力、控制呼吸、節約用水至關重要。
- 敲擊和哨聲是最有效、最省力的求救信號。
- 避免不必要的喊叫和盲目移動。
- 積極的心態和堅定的求生意志是支撐下去的核心力量。
- 提前準備應急包,熟悉應急知識。
請記住,大地震后的72小時是救援的黃金時間,但國內外都有大量案例證明,在廢墟下堅持更長時間(甚至一周以上)最終獲救的奇跡。保持希望,運用智慧,你能大大提高生存的機會! 愿平安與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