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目標、降解機制、原料來源和生產工藝上存在本質區別。這些區別導致了它們對環境影響的不同。
以下是它們的主要本質區別:
設計目標與最終命運:
- 普通塑料: 設計目標是耐用、穩定、持久。它們被制造出來是為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保持其物理和化學性質,抵抗環境因素(光、熱、微生物)的影響。其最終命運是在環境中長期存在,最終碎裂成微塑料,但不會完全礦化消失。
- 可降解塑料: 設計目標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如工業堆肥、家庭堆肥、土壤、水體),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幾個月到幾年,取決于類型和環境)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或甲烷)、生物質和礦物質,最終回歸自然循環。其核心是可被微生物同化利用。
化學結構與降解機制:
- 普通塑料: 主要由長鏈、穩定的碳-碳主鏈聚合物構成(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等)。這些化學鍵非常牢固,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缺乏有效的酶來斷裂這些主鏈,因此難以被生物降解。它們主要通過物理過程(如光氧化、熱氧化、機械磨損)碎裂,但分子量降低有限,無法被微生物完全礦化。
- 可降解塑料: 其分子鏈中含有易被微生物酶攻擊的化學鍵或基團。常見的有:
- 酯鍵: 如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
- 醚鍵: 如聚乙醇酸PGA(也含酯鍵)。
- 酰胺鍵: 如一些生物基聚酰胺。
- 特定結構: 如聚羥基脂肪酸酯PHA,本身就是微生物合成的聚酯。
微生物分泌的酶(如脂肪酶、蛋白酶、酯酶)能夠識別并水解這些“薄弱環節”,將大分子鏈斷裂成小分子(低聚物、單體),這些小分子最終被微生物攝入體內,通過代謝轉化為能量、二氧化碳/甲烷、水和新的生物質。
生產原料:
- 普通塑料: 幾乎完全依賴化石燃料,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通過石油精煉得到乙烯、丙烯、苯乙烯、氯乙烯等單體。
- 可降解塑料: 原料來源多樣化:
- 生物基原料: 這是很大一部分可降解塑料的來源。
- 糖類(淀粉、蔗糖、葡萄糖): 通過微生物發酵制成單體(如乳酸用于PLA)或直接合成聚合物(如PHA)。
- 植物油: 可轉化為單體。
- 纖維素: 潛力原料,技術仍在發展中。
- 石化基原料: 也有部分可降解塑料是從石油中提煉單體合成的,但其分子結構設計為可生物降解(如PBAT、PBS)。這打破了“生物基=可降解,石化基=不可降解”的誤區。關鍵在分子結構設計。
- 混合來源: 有些產品可能結合生物基和石化基單體(例如,部分PBAT)。
制作工藝:
- 普通塑料: 工藝成熟、大規模、相對簡單、成本低。
- 核心工藝: 主要是石油裂解 -> 單體精制 -> 聚合反應(加成聚合或縮聚)。
- 聚合方法: 如高壓自由基聚合(LDPE)、齊格勒-納塔催化聚合(HDPE, PP)、懸浮聚合(PS, PVC)等。
- 可降解塑料: 工藝通常更復雜、成本更高,且因種類不同差異很大:
-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如PLA):
- 發酵: 微生物(如乳酸菌)將糖類發酵成乳酸單體。
- 純化: 乳酸需要高度純化。
- 聚合: 通過縮聚或更高效的開環聚合(先將乳酸制成環狀二聚體丙交酯,再開環聚合)得到高分子量PLA。開環聚合需要高純度的丙交酯和精確控制。
-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如PHA): 直接由特定微生物在特定培養條件下(如營養限制)在細胞內合成并積累,然后通過提取純化獲得。
- 石化基可降解塑料(如PBAT, PBS):
- 單體來自石油(如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丁二酸)。
- 聚合: 通過熔融縮聚反應合成。工藝控制(如溫度、真空度、催化劑)對達到所需分子量和性能至關重要。
- 淀粉基塑料: 常涉及淀粉的改性(糊化、塑化)以及與可降解聚酯(如PLA, PBAT)或添加劑的共混擠出。
總結關鍵區別:
特征
普通塑料 (不可降解)
可降解塑料
核心目標
持久耐用
在特定條件下最終分解回歸自然
最終命運
長期存在于環境,碎裂成微塑料
被微生物分解為水、CO?/CH?、生物質、礦物質
降解機制
難以被微生物降解,主要物理碎裂
微生物酶促水解特定化學鍵(如酯鍵)
化學結構
穩定的碳-碳主鏈聚合物
含易水解鍵(酯鍵、醚鍵等)的聚合物
主要原料
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
多樣化:生物基(淀粉、糖、油)、石化基、混合
生產工藝
成熟、大規模、相對簡單、成本低(裂解->聚合)
更復雜、成本高(發酵、純化、開環聚合、熔融縮聚、提取等)
環境影響
長期污染,微塑料問題
理論上可在合適條件下完全分解,減少長期污染風險
重要注意事項:
- “可降解”不等于“隨意丟棄就能降解”: 絕大多數可降解塑料需要特定的工業堆肥設施(高溫高濕,特定微生物群落)才能按預期時間降解。在自然環境中(如海洋、土壤、垃圾填埋場),它們的降解速度可能非常緩慢,甚至不完全,與普通塑料差異不大。家庭堆肥條件通常更溫和,只有少數可降解塑料(如一些PHA、特定PBAT/淀粉共混物)能較好降解。
- 生物基 vs 可降解: 生物基塑料(來源于生物質)不一定可生物降解(如生物基PE)。同樣,石化基塑料也可以被設計成可生物降解的(如PBAT)。
- 性能與成本: 目前許多可降解塑料在性能(如耐熱性、阻隔性、力學強度)和成本上仍與傳統塑料有差距。
- 回收挑戰: 可降解塑料混入傳統塑料回收流會污染回收料,降低其質量。需要建立獨立的收集和處理系統(如工業堆肥)。
因此,可降解塑料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潛在方案之一,但其有效性高度依賴于正確的廢棄物管理系統(分類收集、工業堆肥處理)和產品的明確標識與認證。不能簡單地將其視為可以隨意丟棄的解決方案。減少塑料使用、重復使用和有效回收仍然是優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