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雞蛋從雞舍安全抵達超市貨架,再到消費者的餐桌,需要經歷一個涉及多環節、多層次的質量控制和安全檢驗過程。很難用一個確切的“道”數來概括,因為不同國家、不同規模的企業、不同認證標準(如有機、無抗生素等)的流程會有所不同,但核心的檢驗和控制點大致相似,貫穿整個產業鏈。
我們可以將這些關鍵的控制點和檢驗工序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 第一階段:雞舍與養殖環節 (源頭控制)
種雞健康與生物安全:- 種雞檢疫: 種雞入場前需進行嚴格檢疫,確保無重大疫病。
- 雞群健康監測: 定期進行雞群健康檢查(目視觀察、獸醫巡檢),監測常見疾病(如禽流感、新城疫、沙門氏菌感染等)。
- 疫苗接種與藥物管理: 執行嚴格的免疫程序,并監控藥物使用(尤其是抗生素),嚴格遵守停藥期規定,防止藥物殘留。
- 生物安全措施: 對雞舍環境進行嚴格消毒(進出車輛、人員、設備),控制人員、車輛、物品流動,防止病原體傳入。
- 飼料與飲水安全: 對飼料原料進行質量檢測(霉菌毒素、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確保飼料配方安全營養;定期檢測飲用水水質(微生物、重金屬、化學污染物等)。
- 環境控制: 監控雞舍內溫度、濕度、通風、光照、氨氣濃度等環境參數,確保雞只舒適健康,減少應激和疾病風險。
?? 第二階段:雞蛋收集與初步處理
集蛋頻率與操作:- 增加集蛋頻率(通常每天1-3次),減少雞蛋在雞舍環境中的暴露時間,降低污染風險。
- 集蛋人員需佩戴手套,操作規范,輕拿輕放,減少破損。
初步篩選(雞舍端):- 收集時進行初步目視檢查,剔除明顯破損、臟污(嚴重沾有糞便或羽毛)、畸形或過小的雞蛋。
?? 第三階段:清潔、消毒與分級包裝中心
接收與登記:- 雞蛋運抵分級包裝中心后進行登記,記錄來源(養殖場批次)、數量、時間等信息,確保可追溯性。
清潔與消毒(核心工序):- 預清潔(可選): 部分工廠會先進行干刷或預清洗,去除大塊污物。
- 清洗: 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專用清洗劑(通常為食品級、可食用、無殘留)和溫水(水溫通常比蛋溫高約11-20°C,防止熱脹冷縮吸入臟水),通過毛刷或噴淋進行清洗。清洗水需定期更換和消毒。
- 沖洗: 用干凈的溫水徹底沖洗掉清洗劑殘留。
- 消毒: 使用食品級消毒劑(如低濃度次氯酸鈉溶液、過氧乙酸等)對蛋殼表面進行噴淋消毒,殺滅沙門氏菌等致病微生物。
- 干燥: 迅速用暖風干燥蛋殼表面,防止殘留水分滋生細菌。
裂紋檢測(聲學/光學):- 通過精密設備(如聲波震動檢測儀或光學檢測系統)自動檢測蛋殼的微小裂紋,自動剔除破損蛋。
光照檢視(核心工序):- 透光檢測: 雞蛋在強光照射下通過傳送帶,操作人員或自動化視覺系統檢查雞蛋內部:
- 血斑/肉斑: 剔除含有可見血點或肉塊的蛋。
- 氣室大小與位置: 評估新鮮度(氣室過大或位置不正可能表示不新鮮或儲存不當)。
- 蛋黃輪廓與位置: 觀察蛋黃是否居中、輪廓清晰(過度散開可能表示不新鮮)。
- 異物: 檢查是否有其他異物。
- 蛋殼質地: 輔助觀察蛋殼是否均勻、有無沙殼、鈣化點等異常。
重量分級:- 通過自動化稱重設備,根據重量將雞蛋精確分級(如特大、大、中、小等)。
噴碼/標識:- 在蛋殼上噴印或粘貼標識,通常包括:生產日期(或最佳食用日期)、農場溯源編碼(批次號)、品牌信息、等級、重量規格等。這是追溯的關鍵。
包裝:- 將檢驗合格的雞蛋裝入清潔、符合食品級標準的包裝盒(紙盒、塑料盒等)。包裝上同樣清晰標注產品信息、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營養成分表、企業信息等。
出廠前抽檢(品控實驗室):- 品控部門會定期從生產線上隨機抽樣進行實驗室檢測,項目可能包括:
- 微生物檢測: 沙門氏菌(重點)、大腸菌群、菌落總數等。
- 理化檢測: 哈夫單位(HU值,衡量蛋白粘稠度和新鮮度)、蛋黃指數、蛋殼厚度/強度等。
- 藥物殘留檢測: 篩查抗生素、抗寄生蟲藥等違禁或超標殘留。
- 重金屬檢測(抽檢): 如鉛、汞、鎘等。
- 這些檢測結果用于驗證生產過程的控制有效性,并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如中國的GB 2749《蛋與蛋制品》、歐盟法規、美國FDA標準等)。
?? 第四階段:儲存與運輸
冷藏儲存:- 清洗消毒分級后的雞蛋,必須全程冷鏈儲存。分級包裝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倉庫溫度通常控制在 4°C - 7°C 左右(具體依法規要求),以抑制細菌生長,保持新鮮度。
冷鏈運輸:- 使用配備溫控設備的冷藏車進行運輸。運輸過程中需持續監控并記錄車廂溫度,確保溫度符合要求(通常也是4°C - 7°C)。
超市收貨檢查:- 超市收貨時,會檢查:
- 包裝完整性(有無破損、變形、受潮)。
- 產品標識信息(生產日期、保質期)是否清晰、在有效期內。
- 運輸溫度記錄是否符合要求(查看隨車溫度記錄儀或報告)。
- 進行快速感官檢查(抽查包裝內雞蛋是否有明顯破損、異味等)。
?? 第五階段:超市儲存與銷售
冷藏陳列:- 雞蛋在超市必須放置于冷藏柜中銷售,溫度同樣需控制在安全范圍內(如≤7°C),并有明確的“冷藏儲存”標識。
定期檢查與理貨:- 超市員工會定期檢查貨架上的雞蛋,確保無破損蛋、包裝完好,及時清理過期或臨期產品。
?? 第六階段:消費者環節(最終安全屏障)
- 雖然不屬于生產檢驗工序,但消費者購買后的正確儲存(回家后立即冷藏)和充分烹飪(蛋黃蛋白完全凝固),是確保雞蛋安全食用的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 總結
一枚雞蛋從雞舍到餐桌,經歷的關鍵質量控制點和檢驗工序至少有15項以上,貫穿養殖、收集、清潔消毒、分級、檢測、包裝、儲存、運輸、銷售等全鏈條。核心環節包括:
養殖源頭控制(雞群健康、飼料飲水安全、生物安全)。
清潔與消毒(徹底去除蛋殼污染)。
裂紋檢測(剔除破損風險)。
光照檢視(剔除內部缺陷蛋、評估新鮮度)。
重量分級(標準化產品)。
標識與溯源(關鍵信息噴碼)。
實驗室抽檢(微生物、理化、殘留等)。
全程冷鏈(儲存與運輸溫度控制)。
銷售端檢查與冷藏。
這些工序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雞蛋安全的“防護網”。沒有單一的一道“萬能”檢驗,而是依靠整個體系的預防性控制(HACCP原理應用)和多重關卡來最大限度地保障雞蛋的安全與品質。 因此,說它經歷了“數十道”安全把關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