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藍海洋的底部,一群看似笨拙的動物正默默進行著偉大的工作。它們緩慢爬行于沙泥之上,用口邊的觸手將沉積物連同其中的有機碎屑一并吞入腹中。它們就是海參——這些看似平凡的海底居民,實則是海洋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清潔工”與“關鍵物種”。
一、海底“清潔工”:物質循環的引擎
海參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清道夫”。它們以沉積物為食,通過濾食作用,大量吞食海底表層的有機碎屑、微小藻類、細菌以及其他微小生物。這種攝食行為具有驚人的效率——研究表明,某些海參種類在單位面積上的攝食量相當于每年將海底表層數厘米厚的沉積物“翻動”一遍。這種“翻動”并非毫無意義,它有效促進了有機物質的分解與礦化過程,如同自然界中的高效回收站,將復雜的有機物轉化為無機鹽類,重新釋放回水體,為浮游植物等初級生產者提供“營養肥料”。
海參的攝食行為還伴隨著強烈的生物擾動作用。它們在海底緩慢爬行、攝食、排泄的過程中,不斷攪動沉積物,如同勤勞的園丁翻松土壤。這種物理擾動極大地提高了沉積物中的氧氣滲透率,改善了底棲環境的氧化還原狀態,為其他底棲生物創造了更有利的生存條件。同時,這一過程也顯著加速了沉積物內部有機質的礦化速率,使營養物質更高效地回歸水體循環,從而為整個海洋生態系統注入新的活力。
二、營養傳遞者:食物鏈的橋梁
海參在海洋食物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角色。它們將大量沉積物中低營養級的有機碎屑和微生物轉化為自身組織,成為高營養級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海參本身是許多魚類(如石斑魚、鱈魚)、甲殼類(如龍蝦、螃蟹)以及海獺等海洋生物的美味佳肴。它們的存在,有效溝通了底棲碎屑食物鏈與上層的捕食食物鏈,將沉積物中的能量和物質向上傳遞,支撐起更高營養級生物的生存與繁衍。
海參的排泄物(糞便顆粒)同樣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這些顆粒富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和微生物,成為小型底棲生物(如多毛類、線蟲、小型甲殼類)的重要食物來源。這些小型生物又是更高一級捕食者的獵物。海參通過這種“加工”和“再包裝”,將原本難以被直接利用的沉積物有機質,轉化為更易被其他生物利用的形態,從而成為底棲生態系統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三、關鍵物種: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石
海參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它們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通過攝食和生物擾動活動,深刻影響著海底地貌、沉積物結構和化學環境。這種改造作用為其他生物創造了多樣化的棲息地和生存空間,顯著提升了海底的生物多樣性。
更為關鍵的是,海參在維持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研究和實例表明,當海參種群因過度捕撈、疾病或環境惡化而急劇衰退時,整個生態系統將受到嚴重沖擊。例如,在加勒比海和中國黃海部分區域,由于海參資源被過度開發,海底沉積物表面覆蓋的有機碎屑因缺乏有效清理而大量堆積,形成缺氧的“死亡區”,導致底棲生物群落結構發生劇變,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甚至誘發藻華等生態災害。這些實例生動印證了海參作為關鍵物種的地位——它們的存在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平衡。
四、保護刻不容緩:守護海底的“清道夫”
遺憾的是,海參正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全球范圍內,海參因其高經濟價值(作為海珍品)而遭到過度捕撈。在中國,海參捕撈業規模龐大,但缺乏科學管理和有效保護措施,導致許多傳統漁場的海參資源急劇萎縮,如黃海部分海域海參密度已降至歷史低點。除了過度捕撈,近海污染(富營養化、重金屬、有機物污染)、棲息地破壞(填海、拖網捕撈)以及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水酸化等,都在持續威脅著海參的生存環境。
守護海參,守護海洋生態平衡,刻不容緩:
海參,這些在海底默默耕耘的“清潔工”,早已超越了其作為食材的價值。它們是海洋物質循環的高效引擎,是連接食物鏈不同層級的關鍵橋梁,更是維護海底生態系統健康與穩定的基石物種。認識到海參從“清潔工”到“關鍵物種”的生態角色躍升,深刻理解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才能更有效地采取行動,保護這些珍貴的海洋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確保海洋的深邃與生機得以永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