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冰雹天氣的科學預警方式
現代氣象科技已經能夠較為有效地監測和預警冰雹天氣,主要依賴以下手段:
氣象雷達監測 (核心手段):
- 原理: 雷達發射電磁波,探測大氣中的降水粒子。冰雹云內部結構復雜,粒子密度大、尺寸大(尤其是大冰雹),會形成獨特的雷達回波特征。
- 關鍵指標:
- 強反射率因子: 回波強度極高(通常 > 55 dBZ),表明云中有大量大尺寸的降水粒子(冰雹)。
- 高垂直液態水含量: 雷達估算的云中液態水總量很高,是冰雹生長的“原料庫”。
- 強回波頂高: 強回波伸展的高度很高(通常 > 10公里),表明上升氣流非常強盛。
- 鉤狀回波 / 三體散射: 特定結構的超級單體雷暴(最容易產生大冰雹)在雷達上可能呈現鉤狀回波特征,或出現“三體散射長釘”,這是大冰雹(直徑>2cm)存在的強有力指示。
- 中氣旋/龍卷渦旋特征: 超級單體風暴常伴有中氣旋,雷達能探測到其旋轉特征,這也是強冰雹潛勢的標志。
氣象衛星監測:
- 原理: 衛星從太空觀測云頂特征。
- 關鍵指標:
- 云頂亮溫極低: 產生冰雹的強雷暴云頂通常發展得非常高,溫度極低(可達 -60°C 甚至更低),在紅外云圖上表現為非常明亮的白色區域。
- 云頂形態: 超級單體風暴云頂可能出現上沖云頂、砧狀云擴展范圍大、云頂紋理粗糙(過冷水滴快速凍結導致)等特征。
- 作用: 提供大范圍的天氣系統演變信息,輔助雷達定位強對流區域和發展趨勢,尤其在雷達覆蓋不到的區域(如海洋、高原)尤為重要。
數值天氣預報模式:
- 原理: 超級計算機運行復雜的數學模型,模擬大氣運動。
- 作用:
- 提前預報(幾小時到幾天): 預測有利于強對流(包括冰雹)發生的大尺度天氣背景,如高空冷槽、低空急流、水汽輸送、大氣不穩定能量、垂直風切變等關鍵參數。
- 對流允許模式: 更高分辨率的模式(如我國的CMA-MESO,國際上的WRF等)能更精細地模擬對流風暴的觸發和演變,提供幾小時內的冰雹潛勢預報。
地面觀測站網:
- 原理: 遍布各地的自動氣象站、天氣現象觀測儀等。
- 作用:
- 實時監測: 提供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降水(包括冰雹大小和密度)等實時數據。
- 實況確認: 當雷達探測到強回波時,地面觀測是確認冰雹是否落地、評估其大小的直接證據。
- 觸發預警: 某些系統在探測到特定天氣現象(如強降溫、氣壓驟升)或接收到冰雹撞擊信號時,可自動觸發局地警報。
探空數據:
- 原理: 探空氣球攜帶儀器測量高空各層的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
- 作用: 計算關鍵的對流參數,如對流有效位能、抬升指數、0°C層和-20°C層高度等,評估大氣不穩定程度和冰雹生長的環境條件(冰雹生長層通常在-10°C到-30°C之間)。
二、 預警信息的發布與接收
- 發布主體: 國家級氣象中心、省級氣象臺、市縣級氣象局根據監測和預報結果,按職責發布不同級別的冰雹預警信號(通常分為藍、黃、橙、紅四級,顏色越深代表冰雹強度越大、影響越嚴重)。
- 發布渠道:
- 官方渠道: 電視、廣播、氣象局官方網站、官方APP(如中國氣象局“國家預警發布”APP)、12121氣象服務電話、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對接應急廣播、手機短信、微博、微信等)。
- 新媒體: 氣象局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
- 第三方平臺: 主流新聞APP、天氣APP(如墨跡天氣、彩云天氣等)、導航軟件等也常接入官方預警信息。
- 公眾接收: 公眾應關注官方渠道,及時獲取預警信息,了解冰雹預計發生的時間、區域和強度。
三、 不同地區的防御措施
冰雹防御需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氣候特點、主要承災體(農業、城市、牧區等)采取針對性措施:
(一) 農業防御措施 (冰雹災害最嚴重的領域)
物理防護 (最有效):- 防雹網: 在果園(蘋果、梨、葡萄、獼猴桃等)、高價值經濟作物(蔬菜大棚、花卉、藥材基地)上方架設高強度尼龍網或金屬網。這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防護方式,能顯著減少冰雹對果實和植株的機械損傷。成本較高,需考慮投入產出比。
- 加固溫室大棚: 使用強度更高的骨架材料(如熱鍍鋅鋼管),選用抗沖擊性強的覆蓋材料(如PC板、加厚薄膜),并確保結構穩固。冰雹預警發布后,有條件的可在棚膜上加蓋草苫、保溫被等額外防護層(需注意承重)。
農業結構調整:- 調整種植結構: 在雹災多發區,減少種植易受雹災且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如薄皮水果),增加種植抗雹災能力較強或受災后恢復能力強的作物(如部分糧食作物、塊莖類作物、牧草)。
- 調整播種/收獲期: 盡量避開當地冰雹高發季節進行關鍵農事活動(如開花、坐果、成熟期)。
人工影響天氣 (增雨防雹):- 原理: 在冰雹云發展的早期階段(通常在云體增長階段或冰雹胚胎形成區),向云中特定部位發射裝有碘化銀等催化劑的火箭彈或高炮彈。
- 作用機理:
- 爭食過冷水: 催化劑產生大量人工冰核,與自然冰核爭奪云中有限的過冷水滴,使雹胚數量增多但個體變小。
- 提前降水: 促使過冷水滴提前凍結降落,減少供給大冰雹生長的“原料”。
- 促進暖雨過程: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促進暖云降水過程,削弱冰雹生長。
- 實施: 由政府組織,在雹災多發區設立固定作業點。需要精準的雷達指揮和抓住作業時機。效果評估存在一定復雜性,但被廣泛應用。
(二) 城市/居民區防御措施
預警響應:- 及時獲取信息: 密切關注氣象預警,了解冰雹預計來襲時間。
- 減少外出: 預警發布后,盡量避免戶外活動,尤其不要在空曠地帶、大樹下、廣告牌下停留。
- 車輛防護:
- 駛入室內車庫: 最安全。
- 使用車衣: 厚實的專業車衣能提供一定保護。
- 臨時遮蓋: 若無車衣,可用厚毛毯、棉被等覆蓋車身(需固定好),重點保護擋風玻璃和天窗。
- 尋找遮蔽物: 如無車庫,盡量將車停到堅固的建筑物屋檐下、立交橋下(注意合法性及安全)或地下停車場入口附近。
房屋防護:- 加固門窗: 尤其是玻璃面積大的落地窗、陽光房。可考慮安裝防爆膜或使用夾膠玻璃。
- 清理陽臺/窗外物品: 將花盆、雜物等易被吹落或砸壞的物品移入室內,避免墜落傷人損物。
- 檢查屋頂: 老舊房屋注意檢查瓦片是否牢固,簡易棚屋需加固。
公共設施防護:- 電力通訊: 加強線路巡檢,對關鍵設施采取加固措施。預警發布后做好應急搶修準備。
- 交通: 可能影響航班起降、高速公路行車安全。相關部門需根據預警做好調度、限速或臨時封閉準備。駕駛人員遇冰雹應立即減速,就近尋找安全地帶停車(如高速服務區、避車港灣),保持車距,開啟雙閃燈,切勿急剎。
- 戶外活動: 暫停露天大型活動、體育賽事、工地高空作業等。
(三) 高原/牧區防御措施
預警信息傳遞: 利用應急廣播、衛星電話、微信群、協理員通知等多種方式,確保預警信息及時傳遞到偏遠牧區和牧民。
人員與牲畜防護:- 提前轉移: 收到預警后,牧民應盡快將牲畜趕回堅固的圈舍內躲避。人員也應進入房屋或堅固帳篷。
- 尋找自然遮蔽: 若無圈舍,應盡快將牲畜趕往山坳、崖壁下等能提供一定遮蔽的地形處(需注意山洪、滑坡風險)。
- 簡易防護: 在緊急情況下,可嘗試用厚毛氈、帆布等覆蓋在牲畜(尤其是幼畜、病畜)的關鍵部位提供臨時保護。
基礎設施: 加強牧區棚圈、通信基站、電力設施的建設和加固,提高抗災能力。
保險與救助: 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牲畜、牧草),建立災后快速查勘理賠和救助機制。
(四) 特殊場景防御
- 山區旅游/徒步:
- 提前查詢目的地天氣和預警,避免在雷暴高發時段進山。
- 在山區遇到突發冰雹,立即遠離山頂、山脊、空曠地、大樹、水域。尋找堅固的巖石凹陷處或山洞躲避(注意防雷、防塌方)。不要躲在孤立的小樹下。用背包保護頭部和頸部。如組隊,應聚集蹲下,縮小目標。
- 水上活動: 立即靠岸躲避。若在船上,迅速進入船艙,穿好救生衣。
關鍵要點總結
預警是防御的核心: 充分利用雷達、衛星、數值預報等科技手段發布的預警信息,爭取寶貴的準備時間(“黃金30分鐘”)。
因地制宜: 農業區側重防雹網、人工防雹和結構調整;城市區側重車輛、房屋防護和人員避險;牧區側重人員牲畜轉移和棚圈加固。
物理防護最直接: 對于高價值目標(果園、車輛、關鍵設施),物理防護(網、罩、加固)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工防雹是補充: 在條件具備的雹災重災區,科學實施人工防雹作業是減輕災害的重要補充手段。
公眾意識與行動: 提高公眾對冰雹災害的認識和避險能力至關重要。收到預警后,果斷采取防護措施,保護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冰雹防御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氣象部門的精準預警、政府部門的有效組織、相關行業的針對性防護以及公眾的積極響應相結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