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平原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其農業發展高度依賴遼河水系。水資源,尤其是遼河及其支流的水資源,對維持該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意義。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基礎的生命線:灌溉水源的保障
- 降水不均的補充: 遼河平原雖屬溫帶季風氣候,但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春季播種期常遇干旱(春旱),夏季降水集中且年際變化大。遼河水系為平原提供了穩定、可控的灌溉水源,是抵御干旱、保障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關鍵。
- 灌溉系統的核心: 遼河干流及其支流(如渾河、太子河、繞陽河等)構成了密集的灌溉網絡基礎。依托河流修建的大量水庫(如大伙房水庫、觀音閣水庫、葠窩水庫、清河水庫等)、灌區(如盤錦灌區、渾沙灌區、渾蒲灌區等)、提水泵站和引水渠道,將河水輸送到廣袤的農田,實現了大面積的有效灌溉。沒有遼河水系,如此規模的灌溉農業是無法實現的。
農業高產穩產的核心支撐
- 滿足作物需水: 水稻是遼河平原(尤其是下遼河平原/遼河三角洲)的標志性作物,其生長周期需水量巨大且要求穩定供水。遼河水系是水稻種植的命脈。此外,玉米、大豆、小麥、蔬菜等旱田作物在關鍵生長期(如拔節、抽穗、灌漿)也需要充足水分,灌溉能顯著提高單產和品質。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如持續高溫、階段性干旱)頻率增加。穩定可靠的灌溉水源是農業生產應對氣候風險、實現穩產的最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塑造高產農田生態系統
- 沖積平原的沃土: 遼河及其支流攜帶大量泥沙在平原沉積,形成了深厚、肥沃的沖積土(草甸土、水稻土等),這是高產農業的物質基礎。河流的泛濫和沉積過程(在現代水利調控下)依然對維持土壤肥力有間接貢獻。
- 水鹽平衡的調節: 在遼河下游低洼地區(如盤錦),地下水水位高且礦化度高,存在鹽漬化風險。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統(依賴河流作為水源和排水通道)能有效淋洗鹽分、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鹽漬化,保障農田生產力。著名的盤錦大米產區就依賴這種精細的水鹽管理。
- 濕地生態與農業的協同: 遼河河口地區擁有廣闊的濕地(如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流淡水輸入維持了濕地的生態功能,而濕地生態系統在凈化水質、調節局地氣候、提供生物多樣性(如為稻田提供害蟲天敵)等方面對周邊農業有積極貢獻。盤錦的“蟹田稻”模式就是利用這種生態協同的典范。
其他相關農業活動的基礎
- 水產養殖: 遼河水系為平原的池塘養殖、水庫養殖以及稻田綜合種養(如稻蟹、稻魚)提供了水源和適宜的水環境。
- 畜牧業: 大型養殖場的飲水和清潔需要大量水源,河流是重要的供應來源之一。
- 農產品加工: 部分農產品初加工(如清洗、浸泡)也需要用水。
水資源利用面臨的挑戰與重要意義凸顯:
水資源總量有限與需求增長: 遼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相對有限,而隨著工農業發展、城市擴張和生態用水需求增加,農業用水面臨競爭壓力。
高效、節約利用水資源(如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對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水質保護: 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化肥、農藥)對遼河水質構成威脅。
保護河流水質不僅關系到灌溉用水的安全性(避免重金屬、有機物污染農產品),也關系到下游濕地生態和河口漁業資源。清潔的水源是生產優質農產品(如綠色、有機食品)的前提。
水利工程維護與調度: 水庫、渠道、泵站等水利基礎設施需要持續維護和科學調度,才能確保在需水高峰期(如春季泡田插秧、夏季抗旱)有充足的水量供應,在汛期又能有效防洪排澇。
地下水超采問題: 部分地區過度依賴地下水灌溉,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區,甚至引發地面沉降。
合理調控地表水與地下水利用,以地表水(河水)為主,地下水作為補充和應急,是維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
結論:
遼河之于遼河平原的農業,如同血脈之于生命。水資源是遼河平原農業發展的基石、命脈和核心驅動力。它不僅是農作物生長的直接水源保障,支撐著大規模灌溉農業體系和高產穩產,還深刻影響著土壤肥力、鹽堿治理、濕地生態等農業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在面臨水資源總量約束、水質保護、需求競爭等挑戰的今天,科學規劃、高效利用、嚴格保護和優化配置遼河水資源,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區域生態平衡、實現遼河平原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戰略意義。 沒有遼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遼河平原“東北糧倉”的地位將難以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