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在眼前緩緩流過,像一條銀色的帶子,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兒時,我常蹲在岸邊,看水波中穿梭的魚兒,鱗片閃動如星子,細小的水草在清澈的河底隨波飄搖。那時,我總愛用竹竿隨意系上一條細線,垂釣片刻,便能釣起幾尾活潑的小鯽魚。河水清冽,掬水入口,甘甜如泉,整個夏天都泡在河邊,赤腳踩在細沙上的觸感,至今未曾淡忘。
時光流轉,我長大成人,河水的面貌也漸漸改變。工業(yè)化的腳步踏入了這方凈土,河岸兩側,煙囪如巨樹般拔地而起,日夜不息地噴吐著濃煙。河水顏色開始變得渾濁,如同浸染了墨汁,泛著令人不適的油光。魚兒不再活潑,反而常常浮上水面,艱難地呼吸,甚至翻著白肚,無聲地漂浮著。我提著釣竿,坐在岸邊,卻常常只能空竿而歸。河水不再甘甜,反而散發(fā)出一股刺鼻的腥臭味,岸邊蘆葦也日漸稀疏,如同被剃了頭發(fā)的老人,顯得格外凄涼。
所幸,后來人們終于開始覺醒,重新審視河流的處境。岸邊豎立起了“保護水源”的警示牌,工廠開始被強制安裝污水處理設備,河岸的垃圾也被清理干凈。我再次來到河邊釣魚,驚喜地發(fā)現(xiàn)河水開始恢復清澈,雖然還比不上兒時的純凈,但至少不再有刺鼻的氣味。魚兒重新在水中游弋,雖然種類不多,但每一次魚兒咬鉤的輕微顫動,都讓我心頭泛起久違的喜悅。岸邊的蘆葦叢也重新茂盛起來,在微風中搖曳生姿,仿佛在向人們點頭致意。
釣魚人王大爺在岸邊向我講述:“以前的水,清得能看見底下的魚蝦,虎頭鯊、鰻魚、河蝦,多得很。現(xiàn)在呢?魚都變精了,釣上來也多是些人工放養(yǎng)的魚苗。”他的話語中,沒有抱怨,只有一種歷經(jīng)滄桑后的平靜。我明白,他已然接受了河流的變遷,如同接受自己額上漸深的皺紋——那是與河流共同呼吸的印記,是時間在生命上刻下的年輪。
河流的變遷,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復雜圖景。人類的活動,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在河流中激起層層漣漪,改變了河流的容顏,也改變了河流中的生命。然而,河流也有其韌性,在人類的悔悟與努力下,它依然能夠恢復生機,重新煥發(fā)光彩。
每一次拋竿,魚鉤劃破水面,都是人類向自然發(fā)出的叩問。魚汛的沉浮,是自然用沉默或豐饒給予的回應。那根細細的釣竿,丈量著河流的皺紋,也丈量著人類文明的深度與溫度。
我們與河流之間,從來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共生共存的伙伴。唯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才能讓河流永遠流淌,讓生命永遠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