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折射和色散。主虹(Primary Rainbow)和副虹(Secondary Rainbow)的形成原理相似,但關鍵參數(反射次數)的差異導致了它們在顏色順序、亮度、寬度和出現位置上的顯著區別。以下是詳細的物理學對比解析:
核心物理原理:反射、折射與色散
折射:光線從空氣進入水滴(密度更大的介質)時發生偏折(向法線方向彎曲)。
色散:不同波長的光(顏色)在水滴中折射率不同(紅光折射率最小,紫光最大),導致白光被分解成七色光譜。
全內反射:當光線從水滴內部射向空氣界面時,若入射角大于臨界角(水對空氣約48.8°),會完全反射回水滴內部。
出射折射:光線離開水滴時再次折射,進一步分離顏色。
主虹(Primary Rainbow)的形成機制
- 光路:1次反射 + 2次折射
陽光射入雨滴 → 在水滴后壁發生1次內反射 → 從水滴前部折射而出(進入人眼)。
- 最小偏向角 ≈ 138°
光線在水滴內經歷特定路徑(最小偏向角),使該方向的光強最大,形成亮帶。
人眼觀測角:約42°(以太陽-人眼連線為軸)
(計算:180° - 138° = 42°)。
- 顏色順序:外紅內紫
紅光偏向角最小(約137.7°),位于虹外側;紫光偏向角最大(約139.4°),位于內側。
- 亮度更高
單次反射損失能量較少,光線更集中。
副虹(Secondary Rainbow)的形成機制
- 光路:2次反射 + 2次折射
陽光射入雨滴 → 在水滴內發生2次內反射 → 從水滴前部折射而出(進入人眼)。
- 最小偏向角 ≈ 130°
兩次反射改變了路徑,最小偏向角小于主虹。
人眼觀測角:約51°(以太陽-人眼連線為軸)
(計算:180° - 130° = 50°~51°)。
- 顏色順序:外紫內紅
兩次反射使光路“翻轉”:紅光偏向角最大(約129.6°),位于虹內側;紫光偏向角最小(約126.1°),位于外側。
- 亮度較低
兩次反射損失更多能量,光線更分散,且部分光線被水滴吸收。
- 寬度更大
不同顏色光的偏向角范圍更廣(約9° vs 主虹的2°)。
主虹與副虹的物理學對比表
特征
主虹 (Primary)
副虹 (Secondary)
反射次數
1次
2次
光路示意圖
入射→折射→反射→折射
入射→折射→反射→反射→折射
最小偏向角
≈138°
≈130°
觀測角(對日)
約42°
約51°
顏色順序
外紅 → 內紫
外紫 → 內紅
亮度
較亮
較暗(通常為主虹的1/10)
寬度
較窄(約2°)
較寬(約4°)
形成條件
常見
需主虹明亮且背景暗
外側暗帶
無
存在亞歷山大暗帶(見下文)
關鍵補充:亞歷山大暗帶(Alexander's Dark Band)
- 主虹(42°)與副虹(51°)之間的天空區域(約42°~51°)明顯更暗。
- 成因:該角度范圍內的光線被水滴“導向”至其他方向(如主虹內側或副虹外側),導致人眼接收的光強最弱。
為什么雙彩虹同時出現?
- 同一場雨中的水滴同時對主虹(1次反射)和副虹(2次反射)做出貢獻。
- 副虹總在主虹外側(因觀測角更大),且顏色順序相反是因其光路經歷兩次反射,相當于被“鏡像翻轉”。
總結
雙彩虹是陽光在水滴中經歷不同次數內反射的結果:
- 主虹(1次反射):高亮度、外紅內紫、位于42°角。
- 副虹(2次反射):低亮度、外紫內紅、位于51°角,且因能量損失和路徑分散而更暗淡。
兩者間的亞歷山大暗帶則是因該角度區間缺乏強聚焦光線所致。這一現象完美詮釋了幾何光學中折射、色散與反射定律的協同作用,是自然界最直觀的“物理實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