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帶雨林核心區是否有典型的丹霞地貌?
- 答案:非常罕見,幾乎不存在典型的丹霞地貌。
- 原因:
- 強烈的化學風化: 熱帶雨林高溫、高濕、多雨的環境,導致極其強烈的化學風化作用。水、二氧化碳、有機酸等物質會迅速溶解、分解紅色砂礫巖中的膠結物(主要是鈣質、鐵質)和礦物顆粒(如長石)。這使得巖石整體軟化、崩解,難以形成和維持陡峭的崖壁和石柱、石峰等丹霞地貌的標志性特征。
- 快速而深厚的土壤覆蓋: 強烈的化學風化和生物作用導致巖石表面快速形成深厚的風化殼和土壤層。茂密的植被又加速了這一過程并牢牢覆蓋住基巖。這使得基巖難以直接暴露出來接受流水、風等的侵蝕和塑造,形成丹霞地貌所需的“露頭”條件非常差。
- 流水作用模式: 雖然熱帶雨林降水豐富,河流流量大,但降水通常比較均勻(沒有強烈的季節性干旱),河流以面狀侵蝕、側蝕和搬運風化產物為主。而丹霞地貌的形成需要強烈的下切侵蝕和溯源侵蝕,這通常在降水季節性明顯、暴雨集中、河流水位變幅大的地區更容易發生,以便水流能集中力量切割基巖形成深谷陡崖。
- 地貌形態趨向渾圓化: 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即使存在紅色砂礫巖地層,在熱帶雨林環境下,最終形成的丘陵山地形態也趨向于渾圓、低緩、土壤覆蓋深厚,與丹霞地貌的“頂平、身陡、麓緩”的陡崖坡特征相去甚遠。更可能形成紅土丘陵或桌狀山(但崖壁往往不陡峭、不連續)。
2. 全球丹霞地貌分布與氣候的關聯研究
研究表明,丹霞地貌的發育和保存與特定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主要集中在中低緯度的半濕潤、半干旱至干旱地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降水特征:
總結
熱帶雨林核心區 (高溫高濕多雨、風化強烈、植被茂密): 幾乎不存在典型的丹霞地貌。強烈的化學風化、深厚的土壤覆蓋和缺乏強烈下切侵蝕的動力,使得地貌形態趨向渾圓低緩。
全球丹霞地貌分布與氣候強相關: 最有利于丹霞地貌發育和保存的氣候是
具有明顯干濕季節的中低緯度半濕潤至半干旱氣候(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這些地區雨季提供侵蝕動力,旱季利于形態保存,化學風化強度適中。
熱帶地區可能的例外: 只有在熱帶
邊緣地帶(如熱帶季風區降水季節性強)、
較高海拔(溫度降低、風化減弱)或
特殊構造背景(抬升速率極快)下,
才有可能出現形態上類似但發育程度不如典型區的丹霞或類丹霞地貌。它們在熱帶雨林廣布的核心區是極其罕見的。
因此,丹霞地貌的全球分布清晰地反映了流水侵蝕(特別是下切侵蝕)與風化速率(特別是化學風化)之間的博弈。熱帶雨林環境下,風化速率遠超過流水塑造陡崖的能力,導致丹霞無法形成;而在具有季節性干旱的地區,流水侵蝕能夠在風化作用徹底破壞巖石結構之前塑造并(在旱季)暫時保存下陡峭的地貌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