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濕度、光照是最核心、最需要精細調控的三大要素。以下是它們的調控要點:
核心原則: 平菇的不同生長階段(菌絲體生長階段、原基形成階段、子實體發育階段)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存在顯著差異。成功的栽培關鍵在于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動態、精準地調控環境。
一、 溫度調控
-
菌絲體生長階段:
- 最適溫度: 24°C - 27°C。這是菌絲生長最快、最健壯、污染風險相對較低的溫度范圍。
- 調控要點:
- 保持穩定: 避免溫度劇烈波動(±5°C以上),溫差過大易導致菌絲活力下降、生長不良或誘發雜菌。
- 避免高溫: 超過 30°C 時,菌絲生長速度雖然可能加快,但菌絲細弱、易老化、抗逆性差,且極易引發雜菌(尤其是綠霉、毛霉、鏈孢霉)爆發。夏季高溫是主要挑戰,需要采取降溫措施(如遮蔭、噴水、加強夜間通風、使用水簾/空調等)。
- 避免低溫: 低于 15°C 時,菌絲生長極其緩慢甚至停滯,顯著延長發菌周期。冬季需采取加溫措施(如暖氣、熱風機、地熱線等),但要注意安全(防火、防一氧化碳中毒)和濕度保持。
- 料溫監控: 菌絲生長會釋放熱量,導致料溫(袋內/瓶內/床內溫度)通常比環境氣溫高 2-5°C。必須監測料溫,防止內部溫度過高(“燒菌”)。
-
原基形成(出菇誘導)階段:
- 關鍵溫度: 需要較大的溫差刺激(變溫刺激)。這是誘導平菇從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關鍵信號。
- 調控要點:
- 制造溫差: 通常需要 8-10°C 的晝夜溫差。例如,白天保持 18-20°C,夜間降至 10-12°C(具體溫度范圍因品種略有差異)。持續 3-5 天。
- 避免恒溫: 在適宜菌絲生長的恒溫條件下,平菇難以形成原基或形成緩慢、不整齊。
-
子實體發育階段:
- 最適溫度: 13°C - 18°C(因品種差異較大,低溫型品種可低至 5-10°C,高溫型可達 20-25°C,需根據品種特性調整)。這個溫度范圍子實體生長速度適中、菇體緊實、品質好。
- 調控要點:
- 保持穩定: 子實體對溫度波動敏感,劇烈變化易導致畸形菇(如瘤狀菇、長柄菇、不開傘菇)。
- 避免高溫: 超過 20°C(尤其對低溫/中溫型品種):
- 子實體生長過快,菌蓋薄、菌肉疏松、易開傘、品質下降。
- 菇體顏色變淺(如灰黑色品種變灰白)。
- 病蟲害(菇蚊、菇蠅、細菌性病害)風險顯著增加。
- 菇體易發粘、腐爛,貨架期縮短。
- 避免低溫: 低于 8°C(對大多數中溫品種):
- 子實體生長極其緩慢,延長采收周期。
- 可能導致菌蓋邊緣生長停滯或向下翻卷(“雞爪菇”)。
- 低溫高濕易造成凍害或水浸狀腐爛。
二、 濕度調控
-
菌絲體生長階段:
- 最適濕度:
- 培養料含水量: 裝料時控制在 60% - 65%(手握料,指縫間有水滲出但不滴下)。過低則菌絲生長慢、稀疏;過高則透氣差,易導致厭氧發酵、酸敗、雜菌滋生(尤其是細菌和酵母)。
- 空氣相對濕度: 60% - 70%。主要目的是防止培養料表面過早失水干縮。濕度過高(>75%)會顯著增加袋口/瓶口或料面的雜菌污染風險。
- 調控要點:
- 料水比精準: 拌料時嚴格控制加水量。
- 適度通風: 保持空氣流通,排出菌絲呼吸產生的 CO2 和少量代謝水汽,維持適宜的濕度環境,防止悶濕。
- 避免噴水: 此階段嚴禁向菌袋/菌床直接噴水,極易導致污染。
-
原基形成階段:
- 最適濕度:
- 空氣相對濕度: 需要提高到 85% - 90%。高濕度是原基形成和存活的關鍵。濕度過低,剛分化的小原基會迅速干枯死亡(“干枯蕾”)。
- 調控要點:
- 勤噴霧: 向地面、墻壁、空中噴霧增濕,避免水滴直接噴到原基上(水滴沖擊會損傷幼嫩原基)。
- 覆蓋保濕: 對于床栽、畦栽等方式,可在料面覆蓋無紡布、地膜(打孔)等保濕,但需注意通風,防止 CO2 積累過高。
- 減少通風: 此階段通風量可比發菌期稍減,以維持高濕度環境,但仍需保證基本的空氣交換。
-
子實體發育階段:
- 最適濕度:
- 空氣相對濕度: 85% - 95%。這是子實體快速膨大、保持鮮嫩飽滿的關鍵。濕度過低是導致菇體干硬、開裂、邊緣焦黃、產量品質下降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 調控要點:
- 勤噴、細噴、霧化好: 使用霧化效果好的噴頭,向空中、地面、墻壁噴霧,盡量避免大水直接沖擊菇體(易造成斑點、發黃、水爛)。小菇蕾期更要輕柔。
- 看菇噴水: 觀察菇體狀態。菇蓋邊緣發白、向上翻卷,表明濕度不足;菇體發粘、水漬狀,表明濕度過高或通風不良。
- 采前控水: 采收前適當減少噴水或停水幾小時,降低菇體表面濕度,有利于提高耐貯運性。
- 與通風協調: 高濕必須配合良好的通風,否則極易滋生病害(褐斑病、軟腐病等)和導致菇體缺氧畸形。
三、 光照調控
-
菌絲體生長階段:
- 需求: 不需要光照,甚至需要避光(黑暗或極弱光)。強光會抑制菌絲生長,甚至導致光氧化損傷。
- 調控要點:
- 保持黑暗: 發菌場所(菇房、培養室)應盡量保持黑暗。門窗可掛遮光簾。
-
原基形成階段:
- 需求: 需要弱光刺激(50 - 200 Lux)。散射光是誘導原基形成的重要環境信號之一。完全黑暗條件下,原基形成困難或不整齊。
- 調控要點:
- 提供散射光: 打開門窗或使用弱光源(如低瓦數節能燈),使菇房內有朦朧可見的亮度即可。避免陽光直射或強燈光照射料面。
-
子實體發育階段:
- 需求: 需要充足的散射光(200 - 1000 Lux)。光照對子實體形態發育和品質至關重要:
- 促進菌蓋分化與著色: 光照不足會導致菌蓋小、菌柄細長(“高腳菇”)、顏色蒼白(缺乏應有的灰黑、灰白、淺褐等色澤)。
- 提高品質: 適當光照使菇體更結實、風味物質積累更好。
- 避免畸形: 光照不足是導致“長柄小蓋”畸形菇的主要原因之一。
- 調控要點:
- 保持散射光: 利用自然散射光(北向窗戶、遮陽網下)或人工光源(日光燈、LED燈)。光照強度以能清晰閱讀報紙為宜。
- 避免直射光: 陽光直射會灼傷菇體(局部發白、發黃、干枯),并導致菇體表面溫度急劇升高,品質劣變。必須做好遮陽措施(遮陽網、草簾等)。
- 光照均勻: 確保菇房內各區域光照相對均勻,避免局部過暗或過亮。
總結與關鍵點
階段管理: 嚴格區分菌絲生長、原基形成、子實體發育三個階段,并分別提供最適宜的環境組合。
溫濕度協同: 高溫必須配合高濕,否則極易干菇;高濕必須配合通風,否則極易悶菇、病菇。低溫時濕度可稍低,但也要防止干冷風直接吹菇。
通風是生命線: 貫穿整個栽培過程,尤其在子實體階段。其作用包括:
- 提供氧氣(O2),排出二氧化碳(CO2)(高CO2導致畸形菇)。
- 調節溫濕度。
- 降低病害發生率。
- 關鍵: 找到通風與保濕之間的最佳平衡點,是技術核心。通常采用“少量多次”的通風方式,并在通風后及時補濕。
監測與記錄: 使用溫濕度計、光照計(或經驗判斷)實時監測環境參數,并做好記錄,便于分析問題和優化管理。
品種差異: 不同平菇品種(低溫型、中溫型、高溫型;深色種、淺色種)對環境要求有差異,栽培前務必了解所栽品種的特性。
環境調控要點簡明表
生長階段
溫度 (°C)
空氣相對濕度 (%)
光照 (Lux)
關鍵調控要點
菌絲體生長
24-27 (最適)
60-70
黑暗/弱光
料含水60-65%;
料溫監控防燒菌;
穩定避高溫(>30℃); 適度通風;
禁噴水
原基形成
變溫刺激 (8-10℃溫差)
85-90
弱散射光 (50-200)
制造溫差;
大幅提高濕度; 提供弱光; 噴霧增濕(
避噴原基); 稍減通風保濕度
子實體發育
13-18 (依品種定)
85-95
充足散射光 (200-1000)
穩定避高溫(>20℃);
勤細噴霧保濕;
強通風配合;
充足散射光避直射; 采前控水
精準掌握并協調好溫度、濕度、光照這三大要素,同時結合有效的通風管理,是獲得平菇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