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植物分類學問題!龍牙草屬確實是一個分類上存在挑戰、物種數量存在爭議的屬。讓我這個“分類學家”帶你深入了解一下:
世界上有多少種龍牙草?
分類學家帶你區分主要龍牙草品種的細微差異
區分龍牙草品種的關鍵在于仔細觀察一系列細微的形態特征,特別是葉、花、果和毛被。以下是幾種廣泛分布或具有代表性的種類及其區分要點:
1. 歐洲龍牙草
- 學名: Agrimonia eupatoria L.
- 分布: 歐洲、西亞、北非,常作為模式種。
- 關鍵識別特征:
- 葉片: 羽狀復葉,小葉通常 5-7 對(較少 3-4 或 8 對),小葉之間通常沒有或僅有極少數非常小的附屬小葉。小葉橢圓形或倒卵形,邊緣鋸齒明顯,葉兩面通常被稀疏柔毛。
- 花: 總狀花序較緊密。花較小(直徑約 4-8 mm),花瓣鮮黃色。
- 果實: 果托(hypanthium)倒圓錐形,表面溝槽較深,頂端有一圈鉤刺(約 10 枚),鉤刺直立或稍內彎,通常無腺毛或腺毛極少。
- 毛被: 植株通常被稀疏柔毛,腺毛稀少或缺乏。
- 植株: 相對較矮小,通常 30-60 cm。
2. 大花龍牙草 / 仙鶴草 / 絨毛龍牙草
- 學名: Agrimonia pilosa Ledeb. (常見異名:A. viscidula, A. japonica)
- 分布: 東亞(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東部。
- 關鍵識別特征:
- 葉片: 羽狀復葉,小葉通常 3-4 對(有時 2 或 5 對),顯著特征:小葉之間通常夾雜著 1 對或數對明顯小于主小葉的附屬小葉。小葉長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或倒卵形,葉兩面(尤其背面葉脈上)密被長柔毛和顯著的腺毛,顯得毛茸茸。
- 花: 總狀花序較疏散。花相對較大(直徑可達 8-10 mm),花瓣黃色。
- 果實: 果托倒圓錐形,表面溝槽較淺,頂端有一圈鉤刺(約 8-10 枚),鉤刺顯著向外反折(張開),鉤刺上常密布亮黃色腺毛,這是非常顯著的識別點。
- 毛被: 全株密被長柔毛和顯著的亮黃色腺毛(尤其在莖、花序軸、果實上)。
- 植株: 通常較高大,可達 50-100 cm 或更高。
3. 柔毛龍牙草 / 小花龍牙草
- 學名: Agrimonia pubescens Wallr. (常見異名:A. mollis)
- 分布: 北美東部。
- 關鍵識別特征:
- 葉片: 羽狀復葉,小葉通常 3-5 對(下部葉可達 7 對),小葉之間通常夾雜著數對明顯小于主小葉的附屬小葉(類似A. pilosa, 但通常更多)。小葉橢圓形至長圓形,葉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短而密的柔毛),葉面毛較少,腺毛稀少。
- 花: 總狀花序。花大小中等。
- 果實: 果托倒圓錐形,表面溝槽較深,頂端鉤刺直立或稍內彎(不反折),通常無腺毛。
- 毛被: 顯著特征是葉背面的灰白色短絨毛,莖和花序上的毛也較密,但腺毛不明顯或缺乏。與A. pilosa 的亮黃色腺毛形成對比。
- 植株: 高度中等。
4. 腺梗龍牙草
- 學名: Agrimonia gryposepala Wallr.
- 分布: 北美東部和中部。
- 關鍵識別特征:
- 葉片: 羽狀復葉,小葉通常 3-6 對(下部葉可達 9 對),小葉之間夾雜著數對明顯小于主小葉的附屬小葉。小葉橢圓狀披針形至卵形,葉兩面被柔毛,通常具有顯著的腺毛(尤其在葉緣和背面脈上),但不如A. pilosa 那么密集和明顯。
- 花: 總狀花序。花大小中等。
- 果實: 最顯著特征:果托較大,倒圓錐形,表面溝槽很深,形成明顯的棱脊。頂端鉤刺直立或稍內彎,通常無腺毛或有極少數。
- 毛被: 植株被柔毛和腺毛,但腺毛密度通常低于A. pilosa。
- 植株: 通常較高大強壯。
5. 尼泊爾龍牙草
- 學名: Agrimonia nipponica Koidz. (常被視為A. pilosa 的變種 var. nipponica,但形態和分子證據支持其為獨立種)
- 分布: 日本、韓國部分地區。
- 關鍵識別特征 (區別于近緣種A. pilosa):
- 葉片: 小葉對數較少(通常 1-2 對),附屬小葉也較少或極小。小葉形狀更偏向狹長橢圓形或披針形。
- 果實: 果托較小,鉤刺數量較少(約 5-7 枚),且通常直立,不反折。
- 毛被: 腺毛相對較少。
- 植株: 通常較纖細矮小。
分類學家總結區分要點
要準確區分龍牙草種類,需要綜合觀察以下關鍵特征,最好有花果:
小葉與附屬小葉:
- 小葉對數(3-4對 vs 5-7對)?
- 小葉之間是否有附屬小葉?數量多少?大小是否顯著小于主小葉?
- 小葉形狀(橢圓形 vs 披針形)?
- 小葉邊緣鋸齒深淺?
毛被類型與密度 (極其重要!):
- 柔毛:稀疏還是濃密?長還是短?
- 腺毛:是否存在?數量多少?是否顯著?顏色(亮黃色是A. pilosa的標志)?分布位置(全株、僅花果、僅鉤刺上)?
- 葉背面是否有灰白色絨毛(A. pubescens)?
果實特征 (最佳區分時期):
- 果托形狀(倒圓錐形)?
- 果托表面溝槽深淺(深溝如A. gryposepala)?
- 頂端鉤刺:數量(5-7 vs 8-10)?排列方式?方向(直立/內彎 vs 顯著反折張開)?
- 鉤刺上是否有腺毛?
花部特征:
植株整體形態:
地理分布: 發現地點是重要的輔助信息(歐洲?東亞?北美?)。
結論
- 龍牙草屬約有 10-15 種,分類存在一定挑戰和動態性。
- 區分不同品種的關鍵在于細致入微地觀察形態特征,特別是葉片結構(主小葉對數、附屬小葉有無及大小)、毛被(柔毛和腺毛的密度、分布、腺毛是否顯著)、果實(果托溝槽、鉤刺數量、方向和腺毛有無)。
- 分子系統學正在為厘清物種界限提供新的證據。
- 對于非專業人士,結合地理位置和上述幾個最顯著的特征(如A. eupatoria通常無附屬小葉且腺毛少;A. pilosa有顯著附屬小葉、密被亮黃色腺毛、果實鉤刺反折有腺毛;A. pubescens葉背灰白絨毛無亮腺毛;A. gryposepala果托溝深棱顯)通常可以區分常見的種類。
下次你在野外遇到龍牙草,不妨拿出手機拍下清晰的葉片(尤其注意小葉之間)、花果(特別是成熟帶鉤刺的果實)和植株整體照片,仔細觀察毛被,對照這些特征,試著鑒定一下它屬于哪個品種吧!分類學的樂趣就在這些細微的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