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圖中的海螺/貝殼標記:象征意義
- 在著名的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波特蘭海圖中,確實經常出現各種裝飾性的圖案,包括海螺、貝殼、羅盤玫瑰、帆船、海怪、城市標志等。
- 這些標記通常不是精確的導航符號: 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裝飾地圖,標識方向(羅盤玫瑰),或者象征性地表示某些特征。
- 海螺/貝殼的象征意義: 在這些地圖上,海螺或貝殼圖案常常被用來象征性地表示淺灘、沙洲、礁石或危險區域。為什么是貝殼?
- 聯想: 貝殼是淺海、近岸環境的常見產物。水手們知道,在淺水區、沙質或礁石海底更容易發現貝殼類生物或其殘骸。
- 經驗知識: 繪制地圖的制圖師(Portolan chart makers)會收集水手的經驗。水手們通過測深和采樣知道,遇到貝殼碎片豐富的區域往往意味著水深較淺或海底是巖石/珊瑚礁。
- 視覺提示: 用貝殼圖案來標注危險區域,是一個直觀、易于理解的視覺符號,提醒后來者注意。
- 關鍵點: 地圖上的貝殼標記本身并不是一個精確的定位工具或測量工具。它是一個基于水手實際經驗(通過測深采樣獲得)的象征性警示符號,告訴水手“這片區域的海底類型(多貝殼)通常意味著淺水或危險”。
水手如何用“貝殼”(海底樣本)判斷海底地形:鉛錘測深法
- 這才是水手在實際航行中判斷海底地形、水深和底質的核心實用技術,被稱為鉛錘測深法。
- 工具: 一個沉重的鉛錘(測深錘),底部有一個凹陷。
- 方法:
- 填充凹槽: 在鉛錘底部的凹槽里,涂上動物油脂(牛油/羊油)或軟蠟。
- 拋擲鉛錘: 水手將鉛錘從船側拋入水中,讓鉛線(測深繩)自由下墜。
- 感知觸底: 當鉛錘觸及海底時,鉛線會突然松弛,水手能感覺到。
- 讀取水深: 鉛線上通常間隔系有不同材質或打結的標記(如皮革條、布條、不同顏色的繩結),用于快速讀取水深(例如,每個標記代表1英尋、5英尋等)。
- 取樣: 最關鍵的一步! 當鉛錘被拉回船上時,底部凹槽里的油脂或軟蠟會粘附住海底的沉積物樣本。
解讀樣本: 水手會仔細檢查粘附在鉛錘上的樣本:
- 沙子: 通常表示平坦的沙質海底,可能適合拋錨(錨抓力好)。
- 淤泥/粘土: 表示松軟、泥濘的底質,錨抓力可能較差。
- 礫石/小石子: 表示較硬的底質。
- 貝殼/珊瑚碎片: 這是最重要的線索之一!
- 大量貝殼碎片、珊瑚碎塊通常表明巖石底質、珊瑚礁區或淺灘。這些區域水深較淺,對船只構成擱淺或觸礁的巨大風險。
- 貝殼的種類(如牡蠣殼、蛤蜊殼)有時也能提供更具體的環境信息(如牡蠣喜歡河口或淺灣)。
- 海草/水草: 可能表示較淺的水域或特定的生態環境。
綜合判斷:- 水深(鉛線長度): 直接告訴水手當前位置的水深。
- 底質(樣本類型): 結合水深信息,可以判斷海底地形特征:
- 淺水 + 貝殼/巖石 = 危險淺灘或礁石。
- 深水 + 泥沙 = 可能較安全,適合深水航行或錨泊(看泥沙類型)。
- 水深變化趨勢(連續測量): 可以判斷船只是否在接近淺灘(水深變淺)或駛入深水區(水深增加)。
總結與關聯:
地圖符號 vs 實用技術: 航海圖上的海螺/貝殼標記是
基于水手實際經驗(通過鉛錘測深采樣獲知貝殼底質常伴隨淺水/危險)的
象征性警示符號。它本身不是測量工具。
核心技術: 水手在航行中
真正用來判斷海底地形(尤其是危險淺灘/礁石)的實用方法是
鉛錘測深法。其中,檢查鉛錘底部粘附的
沉積物樣本(特別是貝殼碎片、珊瑚碎塊) 是識別巖石底質、礁石區和淺水危險區域的關鍵依據。
邏輯鏈條:- 水手通過鉛錘測深采樣發現:貝殼碎片多的區域 → 通常是巖石/珊瑚礁底 → 通常意味著淺水或危險。
- 制圖師聽取水手經驗 → 在繪制海圖時,在已知的淺水/危險區域畫上貝殼/海螺圖案作為警示符號 → 后來的水手看到地圖上的貝殼標記,就知道“這片區域水手們曾測到過貝殼底質,是淺水或危險區,航行時要格外小心,并用鉛錘實測驗證”。
- 航行中水手實測:鉛錘帶回貝殼樣本 → 水手立即知道船下是危險底質,需警惕 → 如果水深很淺,則危險迫在眉睫。
因此,古代水手并非直接“用貝殼”判斷地形,而是通過鉛錘測深這種系統方法,結合水深測量和海底沉積物樣本分析(其中貝殼碎片是識別危險礁石/淺灘的關鍵指標)來綜合判斷海底地形和航行風險。航海圖上的貝殼標記,正是這種寶貴實踐經驗在地圖上的符號化體現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