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詳細對比一下彩虹和霧虹這兩種令人著迷的大氣光學現象,重點分析它們的形成原理和視覺差異。
核心區別概述
- 彩虹: 由較大的雨滴(直徑通常 > 0.5 mm)引起,主要涉及折射和反射。
- 霧虹: 由極小的水滴(直徑通常 < 0.05 mm)引起,主要涉及衍射(光的波動性)。
詳細對比
特征
彩虹
霧虹
別名
主虹 (Primary Rainbow)
白虹 (White Rainbow), 云虹 (Cloud Bow)
形成原理
關鍵過程
折射 + 一次內反射 + 折射 (主要)
衍射 (主導) + 微弱折射/反射
水滴大小
較大 (直徑通常 > 0.5 毫米)
極小 (直徑通常 < 0.05 毫米, 霧滴大小)
光線路徑
1. 光線進入水滴發生
折射。
2. 在水滴內壁發生
一次內反射。
3. 離開水滴時再次發生
折射。
光線在
極微小水滴表面發生
衍射。光波繞過水滴邊緣并相互干涉。
顏色分離
折射率依賴:不同波長(顏色)的光折射角度不同(色散),導致清晰的顏色分離。
衍射角依賴:衍射角度與波長關系復雜,且水滴極小,
不同顏色的光強烈重疊。
虹角半徑
~42° (以太陽-觀測者連線為軸)
~30° - 40° (通常比彩虹小幾度,更靠近反日點)
視覺差異
顏色
鮮艷、飽和的七彩色帶:外紅內紫 (主虹)。
常伴有外紫內紅的
副虹/霓 (二次內反射,~51°)。
蒼白、暗淡,主要為
白色或
淡藍白色。
有時能看到非常微弱的
外紅內藍邊緣。
幾乎看不到霓 (衍射效應太強)。
亮度
相對
明亮。
暗淡,常呈朦朧、幽靈般的白色光弧。
邊緣清晰度
相對清晰的色帶邊界。
非常模糊、彌散,無明顯銳利邊界。
寬度
較窄的色帶。
通常比彩虹
寬得多。
出現位置
在太陽的
相反方向 (~42°角)。
也在太陽的
相反方向,但角度略小 (~30°-40°)。
內部區域
主虹內側 (亞歷山大帶)
比天空背景稍暗。
霧虹內側區域
比天空背景明亮 (有時稱為“霧虹的榮耀”)。
觀測條件
所需介質
雨滴 (陣雨、暴雨后)。
霧滴 (薄霧、輕霧、蒸汽 - 如瀑布、溫泉、海霧)。
光源
明亮的
陽光 (背對太陽)。
明亮的
陽光 (背對太陽)。
背景
深色背景(如烏云)能襯托得更鮮艷。
淺色薄霧背景中較難觀察,深色背景(如山體、樹林)更易見。
原理深入解釋
彩虹的形成:
- 當陽光照射到球形雨滴時,光線首先在雨滴表面發生折射進入水滴內部。
- 由于水的折射率不同,不同波長的光(顏色)折射角度略有不同(色散),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 光線在水滴內部傳播,到達水滴另一側的內壁時,大部分光線發生一次內反射。
- 反射后的光線再次到達水滴表面(靠近入射點一側)時,再次發生折射離開水滴。
- 這個特定的光路(折射-一次內反射-折射)導致離開水滴的光線集中在一個很窄的角度范圍(~42°)內,并且不同顏色的光集中角度稍有不同,形成從外(上)到內(下)依次為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彩色光帶。這就是主虹。
- 經過兩次內反射的光線形成角度更大的副虹(霓),顏色順序反轉(外紫內紅)。
霧虹的形成:
- 當光線遇到極其微小的霧滴(遠小于可見光波長或與之相當)時,光線的主要作用不再是遵循幾何光學的折射和反射定律。
- 此時,衍射效應變得極其顯著。衍射是光作為一種波繞過障礙物邊緣傳播并發生干涉的現象。
- 光波在遇到微小霧滴時,會繞過霧滴并在霧滴后方發生復雜的干涉。
- 對于所有波長的可見光,其衍射角度的差異很小。更重要的是,由于水滴極小,光波在衍射過程中強烈重疊。
- 這種重疊導致不同顏色的光無法有效分離,它們混合在一起,最終呈現為白色或非常淡的藍白色。
- 在特定角度下(通常比彩虹小幾度),衍射光會增強,形成那個朦朧的白色光弧。微弱的色散效應有時會在邊緣產生極淡的紅藍邊。
- 霧滴太小,無法有效形成清晰的內反射路徑,因此幾乎看不到霓。
總結
彩虹和霧虹雖然都是背對太陽出現的圓形光弧,但其本質截然不同:
- 彩虹是“幾何光學”的產物: 大水滴的折射和反射清晰地分離了顏色。
- 霧虹是“波動光學”的產物: 微小水滴的衍射模糊地混合了所有顏色,呈現為白色。
下次如果你在薄霧或蒸汽中看到一個朦朧的白色圓弧,不要誤以為是“褪色的彩虹”,那很可能就是神秘而美麗的霧虹!它提醒我們,光的性質(粒子性 vs 波動性)在不同尺度下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魅力。